边缘之路:战后中国经济的重建

作 者:
高明 

作者简介:
高明,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系博士后、助理研究员 250100

原文出处:
史林

内容提要:

燃料运输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经济重建的重要基础之一。在国内战乱和政府赤字的环境下,自1945年10月的上海开始,一个向战后各工业城市供应煤炭的运输系统逐步建立起来,并历经机构裁撤与调整,一直维持运转到1949年5月。煤炭供应问题为中国战后经济的讨论开辟了新的面相,并试图修正以往研究中对战后“国统区经济”的消极印象。由此,对中国战后经济重建的研究将突破战后政治军事局势的问题框架,回到自身逻辑并与新中国的经济与工业化探讨进行衔接。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17 年 1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873(2017)03-0010-12

       1945至1949年间中国历史的叙述和研究多基于战后国际关系、国共谈判和内战。①已有研究对中国战后经济状况的观察大致集中于三点:其一,国共内战中国统区的社会经济危机;其二,政府财政和战后重建措施;其三,国家资本的战后膨胀。②上述三点彼此关联并构成了目前学界对中国战后经济问题的基本认识。

       由于作为主要税源的沿海城市在抗战中与重庆切断了联系,政府转而将印发货币作为应对赤字的主要手段。③在战后,恶性通货膨胀使民心涣散,发动战争又使国民政府同时失去了国家重建的经济基础和民众支持。④那么,中国在战后是如何恢复经济的?首先,燃料和交通是城市工业得以运转的关键条件。上海市档案馆保存的民国档案显示,国民政府于战后设立上海区燃料管理委员会,于1945年10月至1949年5月间运营着一个逐步覆盖战后收复地区的煤炭运输系统。本文将以燃料管理部门的档案材料为线索,结合学界已有的研究,对中国战后格局下的经济重建展开论述。

       一 能源与交通:战后国民政府的经济之困

       (一)战后接收的困局

       战后接收之初,各地各级接收当局之行事作风无异于抢夺,上海舆论一度有“重庆人”的说法。1945年12月7日,经济部长翁文灏在国民参政会驻会委员会第11次会议上报告:“吾国政府,先在各区设立各部特派员办公处,为各大部分之专管组织,又在各省市设立党政接收委员会,为公同协议机构。嗣因各方面办理情形,有需更为整理与加强,复于11月初,加设全国性事业接收委员会,以期集中推进。”⑤《收复区敌伪产业处理办法》出台后,待处理的产业和物资依法由行政部门对口接收。且行政院为协调各方工作,又于1945年底分区设立办事处和处理局,“苏浙皖区驻上海,粤桂闽驻广州,河北平津区驻北平,及山东青岛区驻青岛。此外尚有湘鄂赣区系行政院特派人员在武汉主持各事”。⑥

       1946年3月4日,翁文灏在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第三次大会上全面报告了自1945年10月以来的接收情况。报告对日伪产业分布的分析以华北之煤矿最为详尽:华北在日占时期被大量运往东北和日本本土的煤炭已占其每年总产量1/4。山东之博山、章丘、淄川等县煤矿,以及山西大同、井陉(现在河北省境内)之煤产,皆可通过铁路自青岛出口。自1945年10月起,“即(已)开通唐山至秦皇岛间之铁路运输,使开滦采煤自每日4000吨加至每日12000吨,青岛、上海等地皆赖其供应。又接管井陉煤矿,开通北平及石家庄铁路运输,现井陉煤产已恢复至每日1000吨”。⑦

       可见,除了京(南京)沪地区,华北是国民政府战后接收的重点目标。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对此追述道:“蒋介石的权力只及西南一隅”,“假使我们让日本人立即放下他们的武器,并且向海边开去,那么整个中国就将会被共产党人拿过去,因此我们就必须采取异乎寻常的步骤”。⑧美国海军陆战队于1945年9、10月间登陆天津、塘沽和青岛,同时海军航空队三个大队进驻青岛、北平。10月上旬,美国海军开始运国军北上。接替史迪威的魏德迈认为,“这一行动对增援北平直到沿海的华北地区,包括山东半岛,是极有价值的”。⑨

       美国政府认为中国政府在战后经济上有很好的前景:“八年的战争和被侵略对经济的主要影响不在财富的破坏上或生产方向的新改变上,而在工业化的中断及国家币制的破坏上”。因此,“制止战时的通货膨胀为战后经济复兴所必要的。不过这种工作要靠扩大税收和减少战费来解决。战争结束以后,政府恢复了对中国本部的税收控制。当然,政府期望满洲和台湾的经济成为税收的主要源泉。从日人手中接收过来的巨大工业资产,可期给政府开辟一个新的、未受通货膨胀影响的资源”。⑩但显然情况并非如此。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国在远东的合作与利益使中国东北成为各方焦点。1945年6月始,苏联对旅大港口和东北铁路的图谋正式成为其对日宣战的谈判筹码。《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在8月苏军出兵中国东北之后变成了斯大林与蒋介石的“城下之盟”(11)。在谈判中,苏方多次在煤炭问题上打转,并提议煤矿与铁路联营。(12)苏联在军队开进东北后变本加厉。当国民政府于1945年10月12日开始接收东北时,被告知日伪资产因属“苏军战利品”而由苏方处理。苏方接着提出中苏应利用日伪遗留之产业进行经济合作的方案,从而继续侵吞劫掠工矿产业,导致接收东北的工作陷入停滞。(13)

       1946年春,随着苏军的撤退,国共双方在东北展开军事争夺。至6月初东北停战前,国民党军队沿铁路线占领了锦州、沈阳、四平、长春、吉林等城市,旅大则成为国民政府始终没能设立行政权力的区域。(14)战争带来了破坏和摧残,沈阳在1946年3月13日被国军占领时,市政瘫痪,煤荒严重。(15)

       在华北和华中,国共双方在关内的军事对峙和频繁调兵让交通,尤其是铁路运输,变得非常滞涩。日军宣布投降后,中共中央做出了力争迅速占领交通线及沿线城市的军事部署。(16)为了要确保在华北的优势,并争取控制东北,中共旨在全面阻断国军的交通运输。其中,中共晋察冀部队发动的平绥战役一度迫使傅作义部队退缩于归绥、包头固守;津浦战役中,为阻止国军沿津浦路北上,中共军队夺取并控制了津浦路济南南万德至徐州北韩庄段、陇海路徐州东新安镇至海州段、胶济路济南东张店至昌乐段。(17)李宗仁对此回忆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