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笔记是古人对见闻、名物、古语、史实等的实录、述评或解释,其文本记录掺杂着不少俚俗用语,较之传统典籍更贴近当时的语言事实,其中的对话实录更是当时民俗语言的活化石,是话语分析不可多得的材料。虽“幽默”一词来源于西方,但在文人笔记中有“谐谑”一体,“嘲”“谑”“谐”之语随处可见,可与幽默等同。为使研究结论更科学,笔者随机择取文人笔记18种:其中隋1种、唐3种、宋8种、元1种、南朝宋1种、清4种,随机抽取其中的幽默话语,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对语料做详细的分析,以期抛砖引玉,并助力汉语幽默语言研究。 一、文人笔记相关语料及国内幽默话语研究现状 1.文人笔记中相关语料研究现状 近50年来,语言学界对笔记文本语料虽研究者甚众,如方一新(1994)、鲁国尧(1996)、董志翘(2008)等都对其中的语音、词汇现象做过深入研究,不少优秀的博士论文也对此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综合观之,此前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①对笔记文本中典型词条的考证;②对单本笔记中语言事实的归纳;③对某一时代笔记中语音、词汇、语法材料的集中考释和整理。总体来看,相关研究多是从传统文字学角度着眼,注重对语言现象的考释、搜集和整理,仍停留在语言本体研究阶段,缺乏对其中话语材料形成过程的动态分析,对话语语效取得的形成机制也很少提及。 2.幽默话语研究现状 语言学界对“幽默”的研究始于西方,初期研究聚焦于西方喜剧影视作品中的有声语言。国内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相关论述,但形成规模却是在90年代之后。前期成果呈现以下特征:①多以国内外喜剧电影、电视、相声等有声语言作品为研究对象,其中英语语料研究最多。②从研究角度看,前期成果或从合作原则、言语行为理论角度对幽默话语做语用研究;或从关联理论、乖讹理论对幽默话语的制笑机制、言语交际机制进行探讨;或从语音、词义、词汇等方面对幽默话语进行描写和解释。③从总体上看,早期研究均以西方理论为框架,其聚焦点和逻辑思维呈现出明确的“西方特质”。综上,努力发掘中国传统文本中的“幽默”话语,通过对其进行幽默语效实现的认知机制分析,推进汉语“幽默”语言研究的新进展势在必行。 本文致力于详细考察中国古代的文人笔记,挖掘其中的“幽默”话语,并在认知语言学的视野下对其进行研究,尝试发现并解释中国古代文人笔记中幽默话语的动态生成。 二、文人笔记中幽默语效的实现方式 关于幽默,学界以Raskin的幽默语义脚本理论(Semantic Script Theory of Humor,简称SSTH)最有影响力。SSTH认为:幽默包括铺垫和妙语两部分,并产生两个对立、不一致的脚本,幽默语效通过在脚本间产生语义落差实现。本文初步考察中国古代文人笔记,发现其中的幽默话语主要通过歪解、归谬、双关、说字、摹状等方式,使逻辑机制、嘲笑对象、语言结构、表述方式、交际效果产生的背景等参数交互作用,含蓄机巧地对话语表达进行智力干涉实现幽默语效。 歪解即用似是而非、出人意料的歪理去解释某种现象,制造幽默语效。正如认知语言学家Johnson-Laird(1983:116)所说,思维模式“表现客体、事物的状态,事件的顺序,世界的方式、日常生活中的社交活动、心理活动等等”,人类的思维模式在认知经验的基础上产生,在交际中为话语的表达和理解设定方向。在幽默话语的产生中,说话者以常规思维模式和认知经验为基础生成的话语意义即SSTH理论的脚本一;而后主体突然跳出常规思维模式,依据“歪理”生成新的话语意义,产生脚本二。两个脚本在受话者心理上产生的语义落差是实现幽默语效的基础,笔记文本通过“歪解”达成幽默的例证俯拾皆是。如: (1)一日,馔亲宾,愿亦预焉。李公有故人子弟来投,落拓不事。李公遍问旧时别墅,及家童有技者,图书有名者,悉云卖却。李责曰:“郎君未官家贫,产业从卖,何至卖及书籍古画?”惆怅之久。复问曰:“有一本虞永兴手写《尚书》,此犹在否?”其人惭惧,不敢言卖,云:“暂将典钱。”愿忽言曰:“《尚书》大屯。”李公忘却先拒其谈谐之事,遂问曰:“《尚书》何屯?”愿曰:“已遭尧典舜典,又被此儿郎典。”李公兴怒之意大开,自此更不拒周。(赵璘《因话录》) 例(1)中,“典”本有“典籍”、“典当”二义。在上述话语交际中,“尧典”“舜典”设定“典”为“经籍”义,是为脚本一;发话者突然跳出这一模式,以“又被此儿郎典”(典当义)形成脚本二。脚本二是对脚本一故意地、突然地转换,与其形成语义对立,在接受者的认知中制造语义落差,达成幽默语效。 (2)吴楚呼父曰爹,父多之谓也,例有三父不足多也。(曾衍东《小豆棚》) 《广雅·释亲》:“爹者,北人呼父也。”《广韵·麻韵》:“爹,羌人呼父也。”“爹”本为形声字,从“父”“多”声(脚本一),却被误解为会意字——父多之谓(脚本二)。脚本二故意曲解脚本一,达成预期语效。 归谬,即接过对方的荒谬说法“顺杆爬”,使其进一步强化、明朗化,显得更加荒谬可笑。笔记文本中通过该方式制造幽默语效的例证亦为数不少。这类幽默话语的产生以交际者的认知常规为脚本一;话语主体(往往是发话者)以对方的说法为起点,依其逻辑延伸、发展话题,得出的荒谬结论为脚本二。如: (3)承平日,有宗室名宗汉,自恶人犯其名,谓“汉子”曰“兵士”,举宫皆然。其妻供罗汉,其子授《汉书》,宫中人曰:“今日夫人召僧供十八大阿罗兵士,大保请官教点《兵士书》。”都下哄然传以为笑。(陆游《老学庵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