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愿”的歷時演變研究  

作 者:
蘇芃 

作者简介:
蘇芃,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原文出处:
文史

内容提要:

現代簡化漢字“愿”有多個來源。表達欲願義的“願”,自秦漢時期就常借《説文》訓顛頂義的“”字來使用,後簡化爲“”、“”等形,有時又類化爲“”、“”,同時偶爾也會借用《説文》訓大頭義的“願”。唐代中期前多以“”爲正字。唐開成二年(837)《開成石經》已全改用“願”,北宋初年“”字幾乎被“願”完全取代,因此宋代以後的刻本文獻中基本上只用“願”而不用“”。表達謹善義的“愿”,自先秦兩漢以來與“”、“”、“願”等字區分嚴格,一直是獨立使用的漢字,從字義到字形始終有着清晰的界限,明清時期的通俗文獻用字中“愿”與“願”偶有混淆,但在經典文獻以及官方用字中判然有别,直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期才將“愿”作爲“願”的簡化字使用。這些認識對於文獻考訂具有應用價值。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17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現代簡化漢字“愿”是一個常用字,可以表達多種含義。以2010年出版的《漢語大字典》(第二版)爲例,該字有兩個義項:(一)老實;謹慎。(二)“願”的簡化字。而“願”字在《漢語大字典》中有兩個讀音,一讀yuàn,有八個義項:(一)大頭。(二)願望;心願。(三)願意;情願。(四)希望。(五)傾慕。(六)思念。(七)祈禱神佛所許下的酬謝。(八)每,雖。二讀yuǎn,義爲臉短貌。“願”在中古以前還有不同的來源,與《説文》中表達“顛頂”義的“”字有假借關係,因此“”的歷時演變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有必要展開梳理討論。

      一、“”、“願”的歷時演變①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裘錫圭指出:“欲願的{願}原來多借《説文》訓爲‘顛頂’的‘’字表示。漢代人往往把這個字簡寫爲‘’(見銀雀山漢簡等)‘’、‘’(以上見漢碑)等形,南北朝和唐代人進一步簡化爲‘’。《説文》訓爲‘大頭’的‘願’,在漢代也已假借來表示欲願的{願}(見定縣40號漢墓簡文,《文物》1981年8期9頁圖一一94號簡),但是用的人似乎不多。六朝以後,‘願’字的使用逐漸普遍。到宋代,一般人大概就不用‘’字只用‘願’字了。”②在此之後,張涌泉、陸明君、周寶宏等持近似見解。③

      近年來,隨着漢魏六朝碑刻與古寫本文獻整理研究的深入,對於“願”的相關字形,近代漢字領域提出了許多新意見:

      歐昌俊認爲“‘願’作‘’。這是‘願’字内部左邊‘原’字受右邊‘頁’字形體的影響所致”④。

      

      曾良認爲“‘願’草寫作‘’,左邊受‘頁’的影響而部分同化,故‘願’的俗字作‘’。又有在‘’的基礎上將右邊完全同化作‘’的。‘願’也有作‘’,就是左旁受右旁的影響而完全同化”⑥。

      臧克和將《篆隸萬象名義》中的“”釋作“”,認爲“從員形”⑦。

      毛遠明認爲“‘’爲‘願’的字内構件類化字”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