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发展的若干国情分析(上)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力,国家教委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曾天山,国家教委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北京100816

原文出处: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7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只有从基本国情出发,才能正确分析和科学预测我国教育发展的现状和趋势。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①]我国是在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和国际风云变幻的形势下,不断巩固、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因此,经济、科技、人口、社会文化、地理、民族等因素对教育发展产生着不同的影响。研究探索面向21世纪的教育发展战略,就必须考察上述国情背景分别对教育产生作用的性质和程度,从而预测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这对于逐步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经济宏观背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开创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近16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迈出较大步伐,“八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GDP)实际年均增长率达到11.7%,1995年,国民生产总值(GNP)达到57600亿元,在经济总量上提前完成了比1980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为今后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90年代中期到2010年间,将是我国基本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逐步实现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时期,国民经济结构包括产业和就业结构、消费结构、城乡结构等将有显著的变化。在这一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应当形成可持续增长的态势,综合国力将进一步增强,并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战略的“第二步”目标,开始向“第三步”目标迈进。

      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中期发展战略对未来教育发展将产生深刻影响,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必须在有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轨道上运行,主动适应需求和寻求支持。我国的受教育人口在总量和质量水平上都应足以支持今后15年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同时由经济增长带动的社会进步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又对教育系统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这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出发点。

      1.经济体制改革对教育体制改革的牵动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尤其是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以来,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取得进展。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目标,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系统地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框架。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两个转变”,再次强调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战略方针,并规划了改革的部署与进程。近十多年来的实践表明,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一次伟大的社会变革,其主要特点是:

      第一,经济体制改革将越来越深刻地涉及到我国政治社会文化教育各个领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劳动人事体制的配套改革也势在必行。

      第二,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在本世纪末下世纪初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这一体制改革是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的。中共中央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建立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相应的法律体系等等。[②]这些目标的实现,对教育改革和发展既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条件。

      第三,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长期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不仅对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关的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教育体制提出了综合改革的迫切要求;而且要求相应改革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教育体制方面已经开始的改革主要有:

      ——逐步建立以国家办学为主和社会参与办学相结合的新体制,提倡多种形式办学,积极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逐步推进薄弱学校的改制。

      ——农村基础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探索了“农科教结合”、普通、职业和成人教育“三教统筹”的新型发展模式,开创了农村教育的新局面。

      ——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在政府的统筹管理下,开始主要依靠行业、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公民个人举办,鼓励社会各方面联合办学。

      ——高等学校的办学体制、招生收费和毕业生就业等制度方面的改革也全面展开,高等学校多种形式的联合、共建格局正在形成和扩大,在以专门人才和劳动力市场为导向的调节机制下,招生缴费并轨、毕业生“供需见面”及“自主择业”的改革也在进一步完善。高校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调整办学方向、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进行“产学研一体化”的实验,为市场经济的培育和发展提供人才和高新技术的支持和保障。

      由此可见,经济体制改革有力地冲击了以往政府包办教育、教育与社会没有直接联系的旧有运行模式,通过初步形成的要素市场机制,为用人单位和学校双方同时打开了直接联系的渠道,使社会需求和投入水平与教育系统的供给能力、特别是学校培养学生的规模与质量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端正了教育系统的方向和功能,为教育体制改革和事业发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