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国家教委九·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现代素质教育的目标结构与内容的理论研究”系列论文之一。 收稿日期:1997—04—28 摘要 创造教育必将成为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因为:(一)从知识型、智能型向创造型转变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二)中国因其特殊国情,尤其需要创造教育;(三)创造型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最佳突破口。 关键词 创造教育 教育改革 21世纪 主旋律 最佳突破口 21世纪已经来到了我们的面前。即将到来的一个世纪将是怎样的一个世纪呢?这恐怕还很难做出十分精确的描述,但据未来学家的预测,有些特征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人们普遍认为:21世纪一定是一个竞争更加激烈,变化更加迅速,创新层出不穷的社会。这样的社会特征也必然对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有人把创新意识看成是21世纪人才必备的六种基本素质之一,这是极有见地的。他们认为作为21世纪的公民,要适应社会变迁和科技、经济竞争以及个人精神世界的健康发展,创造性品质无疑是一种极可宝贵的品质。就中国来说,这种创造性品质似乎更为重要,因为,我们要在一个资源有限,又人口众多,不仅要摆脱贫困,更要跻身世界发达国家的行列,既要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又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非有成千上万的具有创造性的人才难当此大任。倘若能通过教育把我国一代又一代人的创造潜能充分开发出来,使人人都成为创造之人,每个公民都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那既可以大大提高我们的民族素质,又可以获得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力资源。 据笔者预测,创造教育必将成为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其根据在于—— 一、从知识型、智能型向创造型转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纵观几千年世界教育发展,已经经历了知识型教育阶段、智能型教育阶段,现在已步入创造型教育阶段。为什么说教育会经历如是几个阶段呢?简单地说: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为什么说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呢?因为每一种教育类型的诞生都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的。更确切地说,人类选择某种教育类型,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人类的知识积累程度以及教育自身发展的状况密切相关的。在此我们不妨循着人类教育发展的轨迹依次分析。 (一)知识型教育是人类生产力低下,知识积累贫乏的产物。 知识教育是人类教育史上出现时间最早,又持续时间最长的教育类型。从人类的教育诞生伊始,直到本世纪40年代,中国由于其特殊历史原因致使这一阶段持续到70年代。知识型教育显然是以传授知识为根本的或最终目的的教育。这是人类历史上一种最原始的教育。诚然这种教育曾给人类带来过巨大的财富。人类的许多物质和精神成果都是依赖知识型教育获得的。从这种意义上说,知识型教育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的确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里需要提问的倒是,人类为什么会首先选择知识型教育呢?因为在生产力低下的社会里,人类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十分贫乏,人类从改造客观世界和自身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十分有限,因此能够提供给专门教育的内容亦十分有限。尤其是一些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需要,不惜将一些对人类有重要价值而又妨碍其统治的知识经验排斥在教育内容之外,这样可用于正规教育的内容就更加贫乏而有限了。孔子曾根据他那个时代的知识按学科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①四类,在中国到后来的封建社会便形成了以“四书五经”为基本内容的儒家教育体系;在西方古代也是以人文科学为主。那时虽然人类的知识是有限的,但知识的价值却是至高无上的。我们今天还在流行的“知识就是力量”,就是这种知识价值论的体现。我们的古人认为,只要掌握了这些知识,就可以解决天地间的一切问题。所以说知识型教育是建立在人类知识的贫乏性和有限性基础上的。又由于人类的知识是贫乏和有限的,因此学习者有足够的时间精确掌握这些知识,这影响到教学上就是能为学生提供充足重复练习的时间,甚至机械背诵。现在我们所说的应试教育,其实就是知识型教育的产物。这种知识型教育在世界范围一直持续到本世纪40年代,才逐渐被智能型教育所取代。但直到目前为止,知识型教育仍然有巨大影响。它仍以各种方式参与到现代社会的竞争活动中来。 (二)智能型教育是人类“知识爆炸”的产物。 随着人类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文明史的不断延续,人类的知识积累越来越丰富,终于发生了“知识爆炸”。有人估计,人类知识翻一番的时距在不断缩短:公元前——1500年;1500年——1800年;1800年——1900年;1900年——1960年;1960年——1968年。与此相应,科学研究与大规模应用的时间间距也在不断缩短。17、18世纪发明的摄影技术和电动机从发明到应用的时间间距分别为112年和65年,而到本世纪中叶的晶体管和太阳电池,从发明到应用的时间间隔分别是三年和二年。②知识的奇迹般增长,无疑对人类提出了新的挑战,那就是如何解决人“生也有涯,学也无涯”的矛盾,因为任何一个狭小领域的知识都会令人“一遍读罢头飞雪”。因此,在本世纪初,特别是在50年代以后,在国际上兴起了大规模的智能型教育。我国由于其特殊历史原因,直到80年代才开始步入这一阶段。人们逐渐认识到,面对浩如烟海又不断涌现的知识,仅仅靠积累式学习和教学已不能适应了,人类必须重新进行选择,教育必须从以知识为重心,转移到以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为重心方面来。因此,一场大规模的智能教育运动在全球展开。教育家、心理学家们设想,一个理想的人,应当是一个能够驾驶着智能之舟,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自由驰骋的人。这便是智能教育的由来。 (三)创造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必然要求。 智能型教育的兴起,比起知识型教育来的确是人类的一个大进步。然而也带来了许许多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归纳起来:(1)智能型教育非但未能真正解决应试教育所带来的人的片面发展的问题,而且还在某种程度上大大强化了这一弊端。(2)智能型教育给儿童心灵的发展造成了新的不平衡,儿童的心理疾病大大增加。儿童在智能得到高度发展的同时,心理健康水平大大下降,许多儿童因此成为心理畸型人。也即是说,智能型教育是以牺牲人的整体性和全面性为代价的。(3)智能型教育从根本上说仍是一种接受教育,未能真正揭示人的本质。因此它也不能真正解决“生有涯,学无涯”的矛盾。因此,寻找一种新的教育型式,是人类的一项共同任务。其实这种教育型式,早已孕育于智能型教育的母体之中了。许多教育家、心理学家在探讨智能问题或实施智能型教育的过程中已经涉及到创造性问题或创造性教育的问题。比如,吉尔福特(Guilford)在探讨人的智力三维结构的过程中就探讨了创造力的两个重要成分: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布鲁纳的发现性教学,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都包含十分丰富的创造教育的成分。所以,我们可以说,从智能型教育转向创造型教育是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的,也是智能型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据我看来,人类要彻底摆脱知识教育和智能教育的误区,实施创造教育势在必行。因为:(一)只有创造教育才能真正揭示人的本质。众所周知,历史上每一种教育都试图揭示人的本质或本性,或依据人的本质或本性即从人的本性出发,发展、培养人的本质或本性。但事实上,知识型教育和智能型教育只揭示了人类本性的一部分,而创造才是人的最高本质。吉尔福特说,创造性再也不必假设为,仅限于少数天才,它潜在地分布于整个人口中间③。研究表明,人的认识从一开始就包含着创造,人对客体形象和客体信息,并非是机械照搬、位移式注入,而是纳入主体的符号系统。所以,复制、再现和生成客体形象和客体信息,本身就是一种思维创造,即客体主体化的思维创造。④(二)人的创造性本质还体现在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以及对于经验的超越和反思。20世纪科学的认识表明,认识主体的创造性越来越突出,已日益“成为人类认识尤其是自然科学认识的根本思维形式”⑤。创造性思维已成为人类根本思维形式,那教育就必然要为人类揭示出这种思维形式的本质,所以创造教育成为21世纪教育的主旋律是势所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