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香港教育现代化的现实意义 香港是一块仅一千平方公里、人口600万且无资源可言的弹丸之地,但经过战后半个世纪的发展,已成为南中国海岸的“东方明珠”、世界著名的商埠、购物天堂以及世界金融、贸易、旅游、信息中心之一,被誉为“亚洲龙”。1995年人均本地生产总值逾2.4万美元,人均寿命男女分别高达75岁和81岁,近年来连续被世界权威机构评为最佳投资地区和最有发展前景的地区。考察香港战后经济历次转型和连续起飞的历程,可以看到,推行教育现代化起了极其重要作用,因此,研究其特有的实践和经验,揭示其中的时代启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有助于探讨东方型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香港是战后世界诸多新独立国家和地区学习西方推行教育现代化、办教兴邦中少数获得成功的佼佼者,探讨它从资源匮乏和战后生存危机到成为“亚洲龙”的发展经验以及用战后50年完成了发达国家近300年的发展历程的秘诀,将有助于认识后发型教育现代化在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华文化背景下的不同表现形式和具体特征,从而加深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理解。 2.有助于探讨现代教育发展规律和现代教育模式。香港以华人为主体,既受到中国封建教育影响又受到英国古典教育强烈作用,且曾建立过中国旧教育制度并又套搬了英国传统教育体系,探讨这种既复杂又保守的教育体的时代更新和模式转变的具体进程,将有助于认识现代教育发展规律以及这种规律在特定文化背景中和经济发展水平上的模式变体以及演变阶段和方式,把握教育的现代转型和推行改革的切入口、攻坚部位等,找到建构现代教育模式的最有价值的东西。 3.有助于把握教育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香港作为一个多元社会,中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此汇聚、交织和演变,因而提供了教育与多元文化的最直接关系,并将向我们展示儒家文化与西方文化在最彻底的市场经济背景下的教育变革过程中的最真实的冲撞、融汇及更新的过程,为中国走向多元化社会进程中相应的教育改革决策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 4.提供有益的示范和可直接借鉴的经验。香港除政体外,与内地有重大的相似性,如都属于中国和中华民族,使用同一语言,共同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在求学、兴学及教育传统上均有一致之处;经济发展与内地密切联系,尤其与珠江三角洲已一体化,都将提出类似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要求;原先发展起点相同,都注重追赶发达国家,因而发展类型相同且过程一致,有一定的可比性和直接借鉴的意义。 二、香港教育现代化演进的基本历程 香港原属广东东莞县的一个小渔村,香港开埠直接源自于鸦片战争这一中国历史重大转折时期,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紧密联系。英军强占香港后,牧师莫礼逊(MORISON)于1843年11月创办了香港第一所现代意义的教会学校。综观自第一次鸦片战争至今一个半世纪的香港教育现代化进程,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界把这一进程划分为两大阶段。战前的百年香港教育有一定的发展,在亚洲较早创办了香港大学(1911年),且在当局大力扶持下英文教育日隆。但相对来讲,这一时期香港教育基本上属传统精英教育模式,主要为少数上层人服务,目的是要维系英人对香港的统治,本质上是脱离生产实际的。香港大学初期仅有54名在校生,且偏重人文古典学科,就是要培养在港的英国殖民代理人和管理阶层。香港教育的真正发展是二战之后。二战和中国国内战争,使大批难民和科学家,工厂及资本流向香港,促进了香港经济的逐步转型发展和教育现代化的真正起步。许多人认为香港主要是转口贸易发展起来,分析表明,转口贸易对香港经济发展有很大作用,但最重要的乃在于它建立起自己的工业生产体系,创建了符合现代经济发展规律的现代教育体系,从而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一次次转型升级,形成一波高过一波的经济飞跃浪潮,促进了香港从单纯的小型转口贸易向现代大型工业、金融、贸易、旅游服务业一体化经济体系发展,从一个小渔村变成世界著名大商都。教育在为经济发展中也获得有效的改革和较快的发展,形成一个不同于中国也不同于英国的、特色鲜明的现代教育体系。这是一个不同于前一阶段的伟大的教育现代化进程,主要集中表现为四次重大的教育改革浪潮。 第一次是于1945年前后掀起以扩大教育规模、满足发展需要为特征的教育改革浪潮。从而第一次对以英文古典教育为主体、以培养少数上层精英为主的英式传统教育模式进行改革,第一次提出香港教育必须为香港发展服务,为香港人服务。这次教改的核心是:(1)大力普及初等教育,使每个儿童都有书读;(2)改独尊英文教育为中英文教育并举,创办新大学满足有志青年求学;(3)倡导从古典人文教育转向实用为主的新教育,尤其是大力举办适应当时大量从内地移港工厂技术要求的职业培训。该次教改直接导致了港英当局特邀英国曼彻斯特首席教育官彼舍(MR.N.G.FISHER)来港考察两个月,发表《彼舍教育报告书》,提出下列重要建议:一是大力发展小学教育以满足日益增多儿童入学要求,并在低年级尽可能用中文讲授,三年级后再设英文,小学要毕业统考,统一颁发文凭;二是鼓励民办公助发展私校;三是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四是积极推行成人教育;五是扩大师范教育,培养合格师资;六是更新学校设备,多建新校。该报告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对香港教育改革有重要影响。香港于1950年和1952年相继举办小学和中学会考,分中文与英文两种举行,并使各行业建立起按教育水平录用员工的人才使用体制。这次教改对香港发展起了重大作用:(1)顺应了以华人为主的工商企业的发展,教育的扩张既保存和吸纳了大量优秀人才,又培养了各种香港发展需要的大批人才,推动了50年代香港经济的转型,在中国受外国封锁使香港丧失转口贸易港的不利条件下顺利建立起自己的工业体系;(2)是一次现代教育对英国古典教育的公开宣战,促使香港教育开始走出世袭精英教育的模式,放弃以古典人文教育为核心和以等级教育为特征的教育体系,转向为经济发展服务,为普通大众服务。香港大学在校生首次突破百人大关,1951年增至852人,并开设多种工商科目,1956年设立了校外课程部。此外,香港还成立了多所专上院校,并大力开展成人职业技术教育,为建立现代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3)是一次中西教育文化上的一次冲击和交融,意味着单纯套搬英国教育模式时代的结束,开始走向探索建立香港发展需要的教育模式的新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