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体检诊断”功能发挥的政府性债务审计体系构建

作 者:

作者简介:
田冠军,陶琰歆,重庆理工大学会计学院

原文出处:
财会通讯

内容提要:

02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17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政府性债务的规范化管理和审计监督工作。为了防范和化解财政金融风险,维护经济安全,2011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下达《关于做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工作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11]6号),旨在“摸清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规模、结构、类型、成因和管理情况”,并于6月发布了2011年第35号审计结果公告,总结了地方政府性债务基本情况和债务资金的积极作用以及审计中所发现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审计建议。2012年11月至2013年2月,审计署针对36个地方政府本级2011年以来政府性债务进行了抽查,并于6月发布2013年第24号审计公告,揭示了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风险隐患”。2013年7月底,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工作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13]20号),审计署启动了新一轮的对中央、地方五级政府的全面债务审计,扩大了审计范围和审计对象,旨在进一步摸清家底,防止流动性风险和偿付风险并严防诱发整体系统风险。2013年12月30日,审计署发布了《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审计结果表明“目前我国政府性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有的地方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2015年1月16日,审计署发布了《关于201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的公告,公告通报了政府性债务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

      2013年6月17日,李克强总理在审计署考察时强调“发挥审计对经济的‘体检诊断’功能,及时发现和揭示发展中的风险隐患,防止苗头性问题转化为趋势性问题”,指出了审计对保障宏观调控政策落实和政府健康平稳运行的重要作用。理论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从实践入手的政府性债务审计需要在理论上加以总结和凝练,才能更好地指导其审计实践。因此,对审计理论和实践进行总结,构建政府性债务审计体系,进一步发挥国家审计的“体检诊断”功能,制约和控制政府性债务的举借、管理和使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文献述评

      由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无论是国际机构还是国内的实务界和学术界都对我国政府性债务特别是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予以极大关注,大家纷纷从其成因、现状、问题、风险和对策建议等方面展开讨论。多数学者认为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存在对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积极作用,但管理失控会危及经济安全,因此其规模应适度(李婷婷,2015);有些成果探索了国际经验,如张志华、周娅、尹李峰(2008)借鉴性地论述了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有专家从理论上探讨建立包括五个子系统的地方政府性债务科学化管理体系(安立伟,2013);由于“政府性债务风险的预警与控制是世界性重大课题”(宋夏云等,2016),因此应尽快建立债务风险的预警体系和控制机制(黄国桥等,2011;蔡玉,2011);有部分学者聚焦于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评价,建立了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指标体系(考燕鸣等,2009;缪小林等,2012),并运用主成分分析等方法进行了测算。

      美国底特律市申请破产事件固然不会在我国上演,但却再次引发了对我国政府性债务的隐忧,通过审计摸清家底已是当务之急。审计在发现、监督和管理政府性债务方面必然发挥重要作用,有学者认为应该“创新审计方法,改进监督模式”,实现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目标(李玲等,2011);也有学者提出了“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跟踪审计监督”、“完善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审计评价体系”等解决问题的对策。为了总结既有经验、创新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理论和促进管理制度建设,中国审计学会于2011年7月召开了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研讨会,杨亚军(2011)综述了会议关于“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的必要性、重点、方法和结果利用”、“依托财政审计大格局构建地方政府性债务监督机制”、“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的组织方式创新”等观点,对于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对政府性债务开展审计,既需要立足于具体的审计实践,又需要创新审计理论和转化现有成果;既要明确该类审计的一般性,又要透视不同地区和不同层级的审计客体与对象的特殊性。现有研究虽然总结了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实践,揭示了部分理论和现实问题,但审计成果和经验仍然需要全面梳理和深入概括。目前应继续探索政府性债务审计理论和审计实践发展的规律,厘清基本概念界定,优化审计理论结构和机制机理,更好地实现理论源于实践、理论指导实践、理论和实践成果为决策提供重要参考的良性循环目标。

      三、“体检诊断”概念与属性分析

      “体检诊断”本为临床医学名词,即通过传统的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和现代的物理诊断、化验诊断、影像诊断、器械诊断甚至是基因诊断等手段和方法检查疾病,并依据化验单和检查单等资料来撰写规范化的体检或病历报告的过程。体检诊断可以是定期检查,也可为不定期检查;或许是例行的健康检查(通过检查发现潜在疾病,以便及时预防或治疗),也可能是有针对性的疾病检查(确诊或排除疾病)。体检诊断的步骤包括采集资料、评价资料、推理判断、误诊风险评估、确认诊断、实践验证等。由于体检诊断的主体和客体差异,对标准的把握也不同,加上诊断内容和病理特征的复杂性,因此体检诊断的结果需要审慎分析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可见,体检诊断(有无疾病、病轻病重)以及之后的治疗(对症治疗、对因治疗)、提高免疫力、防止疾病复发等与审计的特征和功能发挥极为类似。

      作为国家审计功能发挥的重要构成,体检诊断、免疫系统和国家治理等概念之间具有很大的相关性。2007年底,时任审计长刘家义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结束时的总结讲话中指出“现代国家审计是经济社会运行的一个免疫系统”;2011年7月,在中国审计学会第三次理事论坛上,其再次提出审计“本质是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一个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命题。体检诊断、免疫系统、国家治理等概念均对国家审计功能进行了精辟概括,既是对倡导的“讲老百姓听得懂的话”的生动诠释,也是对新时期国家审计功能提升的深刻总结。审计的发展从关注真实性到关注效益继而到关注风险,这些概念的提出与国家审计的定位和功能演进是一致的。从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而言,“体检诊断”是基础,其功能的发挥是健全“免疫系统”和推进“国家治理”的前提和保证,而免疫系统与国家治理功能是“体检诊断”功能发挥的进一步延伸和深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