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新闻传播学研究的生命周期及学术权力地图(2001-2016)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彪,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电邮:libiao@ruc.edu.cn;赵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电邮:rachel_joy@126.com

原文出处:
国际新闻界

内容提要:

本文以知识生命周期为理论支撑,以科学知识图谱作为技术手段,选取2001年至2016年间有效学术论文计9954篇。研究发现,在时间维度,新闻传播学研究呈现出较清晰的知识生命周期脉络,议题的知识流动和知识结构上都呈现有明显时间规律的代际更迭。其演进动因是技术的变化,证明了新闻传播学研究仍是以实践为导向的科学,更迭模式不是单向度议题转移,也不是循环式的议题重生,而是不同议题相互勾连,不断更新,呈网状结构向外拓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在空间维度,描绘了新闻传播学的学术权力地图,对于不同研究者、研究机构、研究议题的权重度和合作关系都进行了描述性研究,分析了现有学术权力地图中存在的格局固化、马太效应、学术共同体松散等问题,从而得出形成学术权力地图,并认为改善现有学术权力地图的动因在于作者间赋权和机构间合作。


期刊代号:G6
分类名称:新闻与传播
复印期号:2017 年 11 期

字号:

      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科学革命”的概念,即由一种范式通过革命向另一种范式的过渡。常规科学的目的在于稳定地拓展科学知识的广度和精度,但科学研究却不断地发现新现象,并且基本的新理论也一再为科学家们所发明,这就导致了学术危机的产生(库恩,2012:8)。而当新的范式被提出和接受之后,一次科学革命就完成了,科学将进入另一个常规科学时代。然而多年来,对于科学动态发展的研究却多出于内容分析或综述分析,但研究方向分散,真正对于某一学科或某一研究领域的宏观性的、量化的研究却尚显不足。一方面是由于难以选取契合的理论角度作为理论支撑,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合适的能够处理大规模和异质数据流的分析工具。随着知识管理理论的跨学科引入和知识图谱制作工具的成熟化,科学范式的演进和迭代更新研究已经可以被提上日程。

      知识生命周期是源自知识管理领域的概念。尽管中外学者对这一概念的具体阐述尚有不同,但对于概念的总体指向和阶段划分并没有本质区别,概括而言,知识生命周期即知识的产生、整合、利用、衰退各阶段的综合过程。(白献阳,2013)研究者将这一概念引入新闻传播学科研究,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脉络,演进趋势以及动态特征。

      科学知识图谱是基于可视化分析的,显示科学知识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图形,旨在使科学图景形象化。在科学知识图谱中呈现的共被引、共词聚类、词频、社会网络关系网络等分析指标都能反映着一定时间内某一学科的研究热点、趋势、前沿、从属关系等有意义的问题,甚至能够一定程度上预测学科未来走向。

      目前对于新闻传播学科动态的综述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类型:第一类是对于某一具体研究领域的综述,如曾琼、张金海(2014)对于中国传媒经济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刘锐(2011)对2001-2010年中国传播学研究的综述等。这类研究主题明确,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某一研究领域的具体变化。第二类是针对某一较短时间段内新闻传播的学科发展的评述。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陈力丹历年从新闻理论、新闻实务、传播理论、新闻史、热点事件等几个角度对当年度新闻传播学研究进行的综合评述。在较短时间内,学科研究的演进过程往往是可见的,因此这类研究通常比较细致,能覆盖到具体的细微变化,且往往与热点紧密相关。第三类是对于新闻传播学发展特点与问题的总体分析。如陈力丹(2004)从传媒经济、新闻法治与新闻职业规范、电视网络和新媒体、新闻理论和新闻史、传播理论等几个角度全面概述了国内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发展。廖圣清与申琦(2013)通过量化分析,归纳了新闻传播学科文献、作者、机构、热点等几个研究角度的历时变化。这类研究的方法研究范围广、研究数量多,既包括文献综述类研究,也包括内容分析研究。而且随着研究对象日趋增加,目前利用可视化软件进行数据挖掘与处理已经成为新的研究趋势,综合以上三类,既体现学科总体变化动向又能体现历时热点、同时能形成分支议题聚类的综合性研究也可以提上日程。

      一、研究问题

      随着网络技术的勃兴与其影响力日益凸显,新闻传播学固有研究范式与研究视角不断受到了网络研究的冲击与革新,对互联网传播崛起前后的新闻传播学进行脉络上的梳理和总结,尤其是对新的研究领域与议题、新的作者群体及网络等进行把握,从时间序列上归纳出相关的发展趋势,从而形成全景式的学科认知脉络,寻求学科研究共识,把握研究前沿动向,将成为本文的基本出发点。

      首先在时间维度上,新闻传播学学科研究总体上呈现怎样的研究走向?研究议题呈现了怎样的生命周期历程?不同议题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学科总体的知识流动与知识结构呈现怎样的历时变化特点?

      其次在空间维度上,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有形场域(如期刊、研究机构)和无形场域(如学术共同体)都呈现出怎样的运行机制?是否存在可归纳的演变动因和清晰的发展脉络?

      二、研究方法

      本文选取知识图谱研究中最为活跃和成熟的研究手段CiteSpace作为研究工具,CiteSpace是用来可视化和分析科学文献新趋势和变化的JAVE应用程序,由美籍华人、信息可视化专家陈超美于2004年开发。在知识图谱中,研究机构、作者中心度、作者和机构间合作关系、关键词、文献共被引、作者共被引等分析因子都可以直观地展现出来,同时用户可对网络进行局部放大并深入探索(李艺敏&李永鑫,2014)。

      (一)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国内四大主要新闻传播学期刊作为研究对象,即《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新闻大学》与《现代传播》。选取以上四大学术期刊的理由如下:一是均是由国内顶尖的新闻传播院校主办;二是学术的规范性和学术标准相对较高;三是四大期刊侧重学术研究论文,与业界的现象级关注点保持一定的距离。

      本文所用的样本数据来源于CNKI全文数据库和CSSCI引文数据库两个数据库。笔者以四大学术期刊“刊名”作为搜索词,以2001-2016年作为年限,选取2001年作为起始年主要考量以下:一是2001年是新世纪的起始年;二是虽然互联网进入中国是1994年,但真正开始有所影响是在2001年,搜索结果按照“发表时间”排序,导出Reworks格式,在CNKI中共检索到2001-2016年间《新闻与传播研究》1305篇、《国际新闻界》3590篇、《新闻大学》1744篇、《现代传播》6300篇,四大期刊总计12939篇,由于需要处理相关引文数据,CNKI暂时提供的引文数据有限,本文还需要借用CSSCI中的部分引文数据,再加上手工补充部分引文数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