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的学科是一个开放性体系,本文赋予双重的涵义和建设任务;一是指社会科学分类上的同一类教育学科的总称,处于一级学科的位置,代表其一级和次级的、理论和应用的多门学科体系,包含着其中的一门、数门到学科群的整体性建设。二是作为教育基本理论体系的一门学科,同文学、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并列于一级学科的位置;这门学科在达到较高的成熟程度时,应当比较透彻地回答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无时无刻不起作用的基本问题,建立逻辑完备、表达明晰的知识体系,为教育学科群内的一切学科提供理论基础,并对整个教育实践皆具有覆盖力。前一涵义具有学科广泛性特征,后一涵义则提出其理论比较深广的要求,两者均需高扬其主体创造精神,实现学科的不断创新。 (一) 自80年代以来,国内的教育研究和教育学学科建设尽管获得很大进展,但人们仍然认为,至今这个领域在全国的社科研究中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尚未完全走上同教育事业同步发展、相互促进的轨道。纷繁复杂的教育实践在呼唤“教育学”要明晰地揭示教育内在的本质关系,为实际工作提供明确的理论指导。有人说,只要真正拿出教育学研究的有用成果,就自然有其地位。此言有理,但需补充一句:进一步改善教育研究的资源投入以及改变其学术观念和学术组织的某种落后状态,才能促进其有用成果大量产生。 在承担中学“师资规范性培养”的最高学府——师范大学里,在建设重点学科的时候,若让教育学科或作为该类学科总称的“教育学”游离于“重点学科建设”之外,则似同师范大学的性质、任务与特色不太相适。如果说,在师范大学之内的重点学科都是“师范性”的,那么,“教育学”应当是这个“师范性”的基础,其学科和教育实践发展的内在要求,规定了它在高等师范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位置。或许,由于人们看重“教育学”以及相关的具体学科或课程在目前所出现的困境,嫌其创造性活力的发挥和课程或学科的发展跟不上教育实践发展的需求,因而使它在“重点学科建设”中排不上一定的位置。可是,换个视角看,如果学科的某种落后状况同教育发展的需求及其在高等师范教育中的地位不相适应,那么,为解决这个矛盾,承担起改变这种状况的责任,不正是显示其作为重点建设的必要性吗?何况学科建设富有伸缩性,从一级学科至次级学科的某个研究方向,都可作为重点对象。 教育学的学科建设要确立应有的位置,还必须创造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转变该学科的某些观念,调整其教科组织结构状态,其中涉及到科学概念、学科各称及其划分、限制词的正确使用。后者是科研对象的确定性和学科建设的科学性的基本要求,也关系到社会改革中正确观念的确立,组织机构与制度的调整。“教育学”作为重要的学术概念和一门学科或学科群的总称,必须讲究科学性,其外延应当覆盖社会各级各类教育的全部,而不宜只用作某类某级教育的专称。凡使用“教育”、“教育学”作全称的学术组织、管理与研究机构、学术与应用性书刊等,都要对社会的“全教育”负责(要有相应的能力和水平)。局限于某级某类教育为对象的学科、组织机构、书刊的名称,若以“教育”、“教育学”命名时,应冠上相应的限制词才是科学的。 科学的概念和名称的正确使用,涉及其对象与领域、方向与方法、组织与制度、管辖与参予、人员配备与培养等一系列问题。从教育学的学科建设看,更涉及形成“广泛的学术统一战线”,动员和组织高等师范院校、综合大学与理工院校、所有教育科研机构与教育管理机构的相关学术力量,积极地投入教育研究和教育学科建设,并促进若干综合大学和理工大学建立教育学专业和教育学系,从一级学科的高度去培养一批研究生和本科生。 目前,国内教育学术界提出一种见解:“教育学应当终结”,另寻找新的研究起点;提倡清理教育研究中的某种病态,根本转换其研究方向,即“从空洞的教育理论研究转向研究现实的教育问题和体现规范与经验相结合的各门教育理论”。与此相应,可以认为作为一级学科的“教育学”,目前在国内尚处于“空位”状态,固守于面向某级某类教育为对象的研究,难于担当起对教育整体进行理论概括与建设一级学科的任务(虽然分级分类研究是理论建设的基础工作),而有局限性的二级性学科又代替不了一级学科的位置。“各门教育理论”之间也需建立“纵横贯穿始终”的逻辑主线。尤其作为一门老学科或课程的教育学内容,必须从以教育经验和学校工作的描述性为主转向更高程度的理性思考和理论概括;其教学与研究应加快摆脱某种“封闭与守旧”状态,全力迈上“开放与创新”的轨道。 研究重大的教育现实问题和各门教育理论,建设覆盖整个教育的一级学科教育学,其任务艰巨,内容无比丰富。80年代以来,国内外教育的实践与研究,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事实和理论资料,为发展理性思维,回答和解释教育的现实问题,创建教育学及其分支学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当前,尤需运用多学科交叉与综合的方法和知识(特别是社会科学与相关自然科学的融合),开辟教育学新的研究领域,建立新的概念、范畴和知识体系。要从实际出发,组织分级分类与分部分项研究,并有相应的力量进行综合与概括,实现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并进。要动员和组织多学校、多学科,特别是师范大学与综合大学的专职力量和教师参予研究,培养较强的学术队伍(含培养提高既有力量)。提倡教育研究机构吸收和使用多学科、多学校毕业和不同籍贯的多文化背景的专业人员与管理人员,发挥“杂合的优势”;提倡教育研究人员努力获取和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教育学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招生实行教育、文科和理工科生源兼收。要鼓励百花齐放,发表多种学术见解,发扬求实、严谨的科学精神,摒除浮躁肤浅、急功近利的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