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政共育政府审计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包括:其一,高校主导、政府引导、学生主体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其二,校政共育人才,以通用知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为核心,实现人才培养与未来审计职业化建设紧密结合;其三,校政双方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和科研教学基地,构建科学合理的双向支持支撑体系以及基础条件建设;其四,支持启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双轮驱动”的模式。通过该模式的实施,全面打造审计专业硕士的职业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 为适应政府审计事业发展对审计人才培养的要求,顺应政府审计职业化建设趋势,针对政府审计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定位,南京审计大学政府审计专业通过实施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建设,采用“1+1+2”模式及“双导师制”联合培养政府审计研究生,通过校政合作开发建设政府审计专业硕士实践教学平台、政府审计研究基地、政府审计专业硕士实习实践基地,推动我国审计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改革。 一、校政合作实行“1+1+2”及“双导师制”联合培养政府审计专业硕士 “1+1+2”模式,即第一学期让学生在学校接受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第二学期统一组织到审计机关进行实习锻炼;第三、第四学期,学校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继续开设理论课程强化学生理论素养,学生则根据实习报告和案例总结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论文撰写。为顺利推行“1+1+2”政府审计人才培养模式,学校采用“双导师制”,即为政府审计专业硕士配备一名校内理论导师,同时在审计机关为其配备一名审计经验丰富和理论素养较高的实践导师。校内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培养规划、创新创业项目申报以及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规范撰写,校外导师则对政府审计专业硕士的实习与实践给予指导。该模式通过理论、实践再到理论的创新教学,让学生提前接触审计实务实践,了解政府审计最新动态及前沿的审计思维和技术方法,依托实习单位了解大量的审计案例和收集数据资料,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科研能力,推动学用更加紧密结合。 二、校政合作开发建设政府审计专业硕士实践教学平台 政府审计具有典型的实务导向,对职业能力要求较高。有关合作实践表明,在高校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采取问题导向型实践教学,穿插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审计实践的案例教学,可以打造一条独特的审计教学与人才培养的创新之路。校政双方联合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对列入研究生培养计划的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校方与实习单位展开联合开发,实行实习单位与学校教师“双主持人”制度,由校方派出相应教师对接地方审计机关,在学生实习期间,就课程建设目标、大纲、内容以及教材讲义编写等进行合作、研究与开发,采取边实践教学、边收集整理教材素材的模式,最终形成标准教材,既解决了高校对专业硕士职业能力培养问题,又对实习单位的职业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和现实价值。 三、校政合作共同建立政府审计研究基地培养专业硕士 采用“课题+项目”方式共同建立政府审计研究基地培养审计专业硕士,可以实现“高校、政府、学生”三方共赢。在展开政府审计课题研究方面,依托学生毕业设计选题,针对当前审计工作热点、难点以及前沿问题开展课题研究,学生参与课题申报和调查研究,以研究基地为平台,实现校内、校外导师同步联动。如在开展审计信息化项目合作方面,校政双方共同开展审计信息化项目合作,包括过程参与和成果总结、计算机审计专家经验、AO应用实例、计算机信息系统审计实例研究和案例编写、大数据审计分析运用等,将学生纳入项目合作基础研究框架,让学生从实践中学审计、用审计。 四、校政合作建立政府审计专业硕士实习实践基地 政府审计是一门应用性、技能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高校政府审计专业应当对接审计机关,寻求高校与审计机关之间的交流合作,加快政府审计专业硕士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审计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实习期间,学生依托对审计实践项目的全流程参与了解,将课程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办文、办会、办事等综合实践能力,掌握审计实务方法,锻炼审计思维,提前适应审计实践与审计理论的现实差异以及政府工作运行模式,自我评估与工作的匹配度,为从事审计工作做好准备;实习单位则借助实习生缓解审计力量不足,改善审计人员工作强度,降低协审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