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个性具有社会性、主体性、独特性。这里所说的个性是积极的个性,个性发展是指个性品质的不断完善,包括积极个性品质的形成、发展和不良个性品质的矫正、克服。 个性教育是有意识地形成受教育者积极的个性品质,防止与克服消极的个性品质。提出个性教育是为了自觉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使受教育者积极的个性在当前条件下得到自由发展;也就是说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方面,做得更自觉、更有效。事实上,不提个性教育,每个教育活动都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在这个意义上说,每个教育者都在进行某种个性教育。或者说,在教育活动中每个教育者都在对学生个性施予影响,不是自觉的影响,就是不自觉的影响,不是积极的影响,就是消极的影响。提出个性教育意在更自觉地施以积极影响,防止盲目的、消极的影响。 个性教育是相对于单一的模式化的教育而言的。提出个性教育,并非是要在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之外,单独地、专门地组织教育活动,而是以促进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发展为指导思想,在学校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培育、发展积极的个性。 个性教育并非只限于学校教育,它也应是终身教育的一个方面。个性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并非一成不变,由于各种因素和各方面的影响,个性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有人把社会对个性的影响分为三类:(1)常规年龄级影响(即与年龄相关的环境影响);(2)常规历史级影响(不同历史时期的环境影响);(3)非常规生活事件影响(个人生活中经历的意外事件、偶然事件影响)。[1]因此,个性修养是终身性的,个性教育应是终身教育的一个方面。 个性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改革开放的需要,同时也是教育自身改革、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要,而教育改革、教育现代化发展又是个性发展与个性教育的基础工程。 个性通过教育形成,但不是任何教育都能促进良好个性的形成,个性教育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实施,但不是任何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是良好的个性教育。只有自觉地有意识地培养积极个性品质的教育、教学活动才是我们所要求的个性教育。教育个性化是根据受教育者特点施教,使课堂教学、课外教育系统中的各种教育影响转化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在因素。关于“教育的个性化”,前保加利亚伦理哲学家莫穆夫曾说:“我们把‘教育的个性化’理解为一个复杂而矛盾的过程,这是一个足以使个人行为社会化和受到调节的知识内容,同足以形成人的个性形式的那些不同类型的心理意识、思想过程以及种种特征和态度(需要、兴趣、信念、价值标准、意向)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人的社会化的心理机制,就其完整形式来说,是内化和外化两者统一的过程,这两者统一的过程可能概括为‘教育的个性化’这一范畴。”[2]我们理解,个性化是人的社会化的内部机制,教育个性化是使教育影响成为受教育者可以接受的,从而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因而有两层意思:把受教育者可接受的教育影响转化为受教育者内部动因;通过受教育者“自己运动”而发展积极的个性品质。 根据以上对个性和教育个性化的理解,我们认为个性教育特别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独特性、创造性,这是个性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使教育成为个性教育应当采取的策略或措施,以及教育成为个性教育应当遵循的原则。 如果说培养主体性、独特性、创造性是个性教育的目标要求,那么实现上述要求,还应根据个性发展特点使教育活动多样化和充分利用闲暇教育。这也是实施个性教育的策略、措施,也是教育个性化的体现。因为个性具有完整性、多样性,相应的教育活动也应是丰富多样的;个性发展不仅是学校正式教育的结果,也是闲暇生活中接受各方面影响的结果,因此,根据个性形成的特点,也应把闲暇教育作为个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就上述各问题分别说明之。 主体性的弘扬与教育的主体性 主体性是个性的本质特征之一。一个人只有作为主体独立自主地支配自己的意识和活动,才可能是有个性的个人。弘扬人的主体性,就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发扬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特性、创造性。个性教育就是要培养这种主体精神。不能把个性教育归结为就是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个性教育的主旨在发展人的主体性。但并非任意一种教育活动都能使受教育者主体性得到发展。只有这样一种性质的教育活动即受教育者把它作为自己发展的方式、因而自觉、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其中的教育活动,才是促进其主体性发展的教育活动。在这样性质的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是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他参与教育活动,不是被迫的、强制的,而是作为自主发展的活动主体自觉主动参与的,这样的教育活动是他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内在机制。这就是主体性,发展性教育,或称主体——发展性教育。主体——发展性教育的基本涵义是:(1)以培养主体性、发展主体性为目标;(2)在教育活动中,确立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3)主体——发展性作为根本的思想,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始终,体现在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一种教育活动能否成为主体——发展性教育,从受教育者说,关键取决于他对待教育的态度,即主体地积极地对待。但这种主动性不是自然地自发地产生的,而是需要教育者主体发挥其主导作用,给予积极的引导,这里的关键是要培养受教育者对活动的欲求、兴趣、行为动机和定势。对此,前苏联学者哈尔拉莫夫提出的主张可供参考: “1)深入阐明所要安排的活动有什么社会政治意义,以及它对学生个性的形成有什么作用; 2)不断地把每个学生进一步成长和发展的任务具体化、确切化和复杂化,并对完成这些任务进行有效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