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合格人才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的问题,始终是教育的核心问题。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这个问题。 1986年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的报告提出21世纪的教育目标:①宽广的胸怀、健康的体魄、丰富的创造力均衡发展;②自由、自律与公共精神;③面向世界的日本人。要有全人类全世界的视野,为国际社会做出贡献。日本公文国际学院确立的教育目标是“体魄强健,生活能力旺盛的人;个性丰富、心胸宽广、富有创造力和服务精神的人;面向21世纪的国际人才”。 美国自80年代兴起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的教改运动,强调培养人的思维观察、抽象概括、积极实践的能力。学者认为学校不应只是“教授课程”,而应“教授学生如何学会适应急速变化的世界”。1996年美国未来学会提出21世纪全面型人才应具备三种基本能力:①知识能力(其中强调要掌握科学知识,收集处理信息;掌握史地和外语等);②个人能力(其中强调能交流、解决问题,有责任感、道德标准和个人目标,适应环境等);③国民能力(其中强调了解多种文化、宗教、风俗,善于协商对话,有解决冲突的技巧等)。 澳大利亚学者在1989年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未来人要有“三张教育通行证”:①学术性的;②职业性的;③事业心和开拓技能的。他认为过去的教育只重视前两项,而忽略了第三方面的培养。这位学者对获取“第三张教育通行证”的人的特点是这样描述的:对变化持积极的、灵活的和适应的态度,视变化为机会;具有来自自信的安全感,处理危险、难题和未知能从容自如;能提出创造性思想,并有付诸实施的能力;勇于负责,善于交流、谈判、施加影响、规划和组织;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有信心而不是朝三暮四的、有主见而不是总依赖着他人。 这些观点使人感受到强烈的时代气息。我国实行过多年的科举制,那时理想的人才就是学经典、注经典、当官忠于皇帝,选才的方式是一考定终身。我们废除科举制已经90多年了,但这种教育思想的影响依然存在。现在我们站在世纪之交,面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重任,要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就要从研究和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素质观入手,促进全社会教育观念的更新,从而推动教育改革。 我国最基本的国情是人口众多。如果人的质量高,那就是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巨大财富;反之,就是沉重的负担。从一定意义上说,我国人力资源的优势还是潜在的。把潜在的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优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现在许多地方都感到人才短缺,这当中有人才数量问题,但更重要的则是人才质量问题,就是合格的人才太少。倡导素质教育就是要根据时代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提高人的质量。1986年《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曾明确指出:“人的素质是历史的产物,又给历史以巨大影响。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努力改善全体公民的素质,必将使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使人和人之间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新型关系不断发展,使整个社会的面貌发生深刻的变化。” 那么,什么是人的素质?以前,生理和心理学家一直认为素质是天赋的,生来固有的解剖和生理特征。后来,素质这个概念被广泛使用,含义也有了很大改变,已被解释为后天培养的稳定的、长期起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人的素质主要是后天习得的,有可塑性,最佳塑造期是青少年时期。人的素质又是多层面的,其中,思想道德素质在人的一生中是起主导作用的。不同的时代对人才素质有不同的要求,研讨素质教育必须倾听时代的呼声,体现时代精神。现在我们研讨新时期的素质观,要在坚持全面发展的前提下,侧重以下几点: 第一、更重视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 过去的教育曾经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智育为中心、以学科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现在终于逐步认识到要以人的素质为中心,这个认识上的深刻变化是有重要意义的,也是很不容易的。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仍会有许多的难题待解。市场经济重功利,这对经济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但也会有消极影响,助长教育功利主义。教育功利主义的最大危险就是只重知识技能的培训而忽视育人。学校如果一切都要“适应市场经济”,就会在教育功能上出现极大的偏向。 在世纪之交的思考中,道德危机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造成这种世界性的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科学至上、技术至上的倾向无疑是对人的成长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二次大战以来,科技有了巨大进步。但是,人在改造自然方面的成就,并不一定能改善人的生活环境、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人类面临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资源危机,以及接连不断的矛盾冲突和心理疾病增多。人们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深刻反思,终于认识到科学技术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高科技、低素质带来的将不是幸福,而是灾祸。所以为了争得真正的发展进步,有识之士一再呼吁要加强人文科学,提高人们的人文素质。 人文科学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它可以引导人懂得人类文明是怎样产生的;人类社会是怎样组织和发展的;人对他人、人对社会、人对自己应持什么态度;人类自身将如何发展和完善等等。一般地说科学教育旨在教人获得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能力,人文教育的目的则在于充实和净化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个人和社会的道德水准,促进人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这两方面的教育是相互促进的。但从人的成长的角度来说,人文素质则是人才素质的基础。人创造了万物,如果未能创造出良好的人类自身,那么一切都会落空,甚至会走向反面。 国外在这方面也是有教训的。正是为了克服人才片面发展的倾向,1978年哈佛大学进行了“回到基础”的课程改革,确定了五方面的核心课程,即文学艺术、历史、社会分析和道德判断、数学和自然科学、外国语言和文化,要求各专业的本科生都要在上术各领域中各选修一个科目。科学技术在日新月异地发展,但是基础学科,特别是人文科学对人才成长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