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现象数量化的概念和方法

作 者:

作者简介:
任训学,男,湖北大学教育管理系讲师。

原文出处:
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7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提要 要增进教育研究和教育管理的科学性,必须使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而定量分析又必须以经验事实的定量描述(即数量化)为前提。教育现象数量化,就是根据一定的法则给教育对象的某种属性指派数字或符号,以揭示其量的规定性过程。教育现象数量化的方法,主要有测量法、综合评价法和计数法等三大类。

      关键词 数量化 属性 变量 量表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我国的教育领域展示了立体化全方位改革的大好局面。教育研究之方法论也一改以往哲学思辨单打一的传统,开始注意借鉴并吸收以定量分析为特征的逻辑实证方法中的合理成份,并把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结合起来。关于在教育研究中使用定量方法的必要性、可能性与合理性的问题,笔者曾在《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5期和1995年第4期作过阐述。在一门学科中要使用数学方法进行定量分析,需有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确定该学科理论中的某些基本概念、基本要素,并使之“数量化”,即给予定量描述。那么,对教育研究而言,定量分析就必须以对教育理论中的相关概念和经验事实的定量描述为基础。定量描述既包括对个体现象的数量化描述,也包括对总体现象的统计描述,而统计描述又要以个体现象的数量化为前提。教育现象的数量化,一方面可以使人们对教育现象的表达精确化和深刻化,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的定量化分析奠定基础。但是,在教育研究和教育管理的实践中,由于受传统思维定势的惯性作用以及国民科学文化发展水平的局限,我们发现,许多人对教育现象的定量描述方法,在观念上和操作上还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其主要原因是不理解科学化的数据资料是定量分析的基础,对教育问题进行合理的准确的数量化是一切定量研究的起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育研究的科学性。本文首先论述教育现象数量化的基本概念,再对教育现象数量化方法进行讨论。

      一

      要阐明教育现象的数量化问题,首先必须弄清有关数量化的三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1.对象 就是被研究、被调查的对象,表明数量化的客体是符合什么条件的哪些人或哪些事物。

      2.属性 属性是指对象本身所固有的性质、特征,包括对象的存在状态、隶属关系(含种类)、发展水平等特性。同一种属性每个人必然会有各种不同程度的表现,从这个角度来看,属性就类似于数学上变量的概念,因此,在定量研究中,如果我们确定了某个具体属性为研究对象,我们就常用“属性变量”或更为简单地用“变量”一词来称呼它。如将性别属性称谓性别变量,既能说明是哪种具体属性,又蕴涵着变异性。根据属性变量的各种变异特点,可以划分为三类变量:第一类是称名变量(定性变量),这类变量只有性质上或类别上的不同,如性别、血型等;第二类是顺序变量(定序变量),这类变量可以反映对象的等级次第之差,但难以分离出细微差异,如奖励等级、成绩评定等;第三类是等距变量(定距变量),这类变量具有明显的数量差异,数量之间还具有相等的单位,能比较精确地反映对象所达到的不同发展水平,如年龄、考试分数等。作这种区分是十分有意义的,因为不同的变量将对应着不同的赋值记分方法,也就是数量化的方法,而且也对应着不同的数学处理方法。事实上,在自然科学中还有第四类变量——比率变量。它不仅有相等单位,还有绝对零点。这种变量在行为科学或在教育科学中,至少在现代尚未分离出来,故而不加讨论。

      3.数据 数据是描述研究对象在状态、类型、发展水平等方面属性差异的数字或符号。数据是定量分析的基本材料,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全面性将直接影响着教育研究的科学性。数量化工作的任务就是正确地搜集有用的有效的数据资料。

      教育现象数量化的三要素——对象、属性、数据的关系见下表:

      

      二

      教育现象的数量化,就是根据一定的法则给教育对象的某种属性指派数字或符号,以揭示其量的规定性的过程。

      数量化过程包含三个操作环节,首先是根据研究的任务和要求选择或指定被研究、被调查的对象,说明数量化的客体是符合什么条件的哪些人或哪些事物;其次是研究调查对象的研究属性(即变量)。确定调查对象的变量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根据研究的目的和任务在被调查者众多的属性变量中选择相关的性质或特征作为研究内容。任何一项科学认识活动的客体,都不会只是空泛的对象,模糊的属性。我们的研究总是有着明确的对象,而且对象本身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属性和特征,因此,我们必须选定该对象的某种变量作为研究的具体内容。比如,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需要了解教师的教学水平,这里研究的对象是教师,而每个教师都有性别、年龄、智力、体重、学历、水平等多种多样的属性和特征,这就需要选择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变量。二是要充分理解或重新定义所选择的变量。事物的属性变量是纷繁复杂的,就教育现象而言,有些变量的含义十分明确,但更多的变量却是模糊不定的。一般来说,物理的生理的变量,如身高、体重、视力、反应等其意义是十分明了的,而心理的社会的许多变量,如智力、人格、素质、品德等却是相对模糊或不确定的。对于前一种变量,我们只需要认真理解就行;而对于后一种变量,则需要加以重新规定或重新定义。因为对同一种变量作不同的理解或定义,将会导致不同的研究结果。例如研究优秀生率,选择85分还是选择90分为优秀生标准,其结果可能是不一样的。那么,对教学水平的不同认识不同规定,就可能对同一个教师的教学质量作出不同的评价。因此,对于具有模糊性和多义性的变量,必须事先予以明确的规定,并尽可能与多数同行专家取得共识或与某些权威解释保持一致。再就是制定观测与记录属性差异的法则,就是设计各种量表。变量的差异表现为数字或符号,通常统称为数据。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质和量是互相规定、互相制约的。量是以质为基础的,我们所关心的数量不会是抽象的量,而是有其具体内容、具体属性的。我们所感兴趣的研究变量一经确定,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寻求或设计出一套能使这些变量差异呈现出来,以便我们能够观察记录其数量特征(数量差异)的操作方法。对研究变量的不同定义以及变量本身所具有的不同水平的测量性质,决定着将要显示变量差异的方法与指派数字的规则。关于自然的物理的属性,我们已有成熟的测量工具及其相应的测量法则,某些心理特征如智力、人格等,心理学家也已制定出了标准化的测验量表和记分方法,但是大量有关社会的心理的变量诸如价值观、合群性、兴趣爱好、道德品质等,却还没有为多数人所认可的测量工具,自然也就不存在数量化的法则了。这就需要我们重新研制和设计观测记录方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