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教学片面科学化的负效应

作 者:

作者简介:
辛继湘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职称:讲师

原文出处: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7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摘要 本文从教学片面科学化负效应的表现、特点、成因及调控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旨在限制、消除教学片面科学化的负面影响,以便全面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 片面科学化 负效应 调控

      教学必须具有科学性,这是勿庸置疑的。我们期望通过教学科学化来提高教学质量,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然而,如果片面强调教学科学化,忽视影响教学的其他因素,便会产生期望功能之外的不良效应——负效应。本文拟从负效应的表现、成因及调控等方面进行剖析,以就教于方家。

      一、负效应的表现

      教学片面科学化的负效应是客观存在的,它有具体的表现,并存在自身的一些特点。

      (一)教学目标重智力发展,轻人格塑造。

      智力的发展是人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科学越发达,社会对人的智力水平要求越高,但智力只是完整人格的一部分,人的情感、意志在人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片面科学化往往过于强调智能型人才的培养,忽视人格的完善,结果导致智力与情感分离,使人因情感缺乏而麻木呆滞。“一般讲来,大多数教育体系并不是有助于受教育者——无论他们是青年还是成年人——去认识他们自己,去理解他们个性中的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组成部分,去理解大脑机制、智力活动、支配身体发展的规律、梦想和抱负的意义,他们互相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和整个共同体的关系”。[①]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且会带来诸如道德退化、人情淡漠、犯罪率上升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二)教学内容重科学知识,轻人文知识。

      教学片面科学化注重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人为地将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对立起来,甚至认为强调人文精神就是反科学、反现代化,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科技知识份量很大,而人文知识却是轻描淡写。一些学校的课程设计“除了科学教育、职业教育外,很大一部分人类行动的经验,诸如价值态度的经验、交往的经验等,都被从课程中排除出去了。”[②]结果,人与人接触的外在空间虽然日益缩短,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空间距离却越来越远了。社会道德水准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却明显下降。人们不禁感叹:有的人文化程度很高而文明程度却很低!

      (三)教学过程重有序,轻无序。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教学过程是一种调控教学活动系统内部诸因素以使学生在其中得以发展的过程。片面科学化强调教学过程的有序状态,轻视无序状态的存在和作用,注重教学过程的井井有条,注重教师对学生的理智控制和遵循严格的科学程序,其关键概念是:控制、抑制、纪律、训练,而少见自发、释放、自然、自我认可、冲动意识、满足、感染、熏陶等概念。[③]有着广泛影响的课程“目标模式”便是基于教学科学化的思想,把教学过程变成了工艺流程,把教学的组织与实施进行量化、标准化,讲究高效、精确、实证,认为教学的所有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科技的策略,依赖于教学进一步科学化。这种教学模式掩盖了人类教育活动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美国教育家希尔(Hill John)曾指出:“教学是人类行动的这样一种方式,运用这种方式,许多行动成果取得都是自然而然产生的,也就是说,教学行为的许多成果都是在与学生交互作用的进程中产生的,而不是事先构成的某种东西,更不是高效率所达到的。”[④]片面科学化只强调“有序”,只注重教学的程序化,显然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方法重技术,轻艺术。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成果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运用,教学的技术手段也越来越先进、越来越科学化。从幻灯、收录机、电影、电视到程序教学机、电子计算机,种类繁多,日趋精密,人们利用计算机进行计算机管理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辅助测试和计算机摸拟实验等。尽管教学中的技术手段具有高速、高效的特点,可以极大地提高理性知识的教学速度,减少理性知识教学的难度,有效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但却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情绪、情感、需要、直觉、无意识等心理活动,无助于学生整体发展。而艺术化方法虽然有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却被认为缺乏科学性而不被看重。

      (五)教学场境重庄严,轻和谐。

      这里所说的教学场境主要是指教学气氛和师生人际关系。片面科学化把教师当作科学的绝对权威,学生务必严格按教师的“指令”,接受教师“传输”的知识,教学气氛多肃穆、庄重,少愉悦、和谐,师生之间缺乏情感交流,缺少融洽和默契。

      (六)教学评价重数量,轻质量。

      片面科学化强调把教学评价理论建立在所谓科学的基础上,强调评价的可操作性、客观性、精确性,热衷于对教学评价作数学公式的表达,把完整、复杂、充满生机的教学活动分化成许多细小的行为,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性格各异的学生,以对表层现象的量化来规范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这种做法,“貌似科学,却并没有揭示出教育的根本问题。教学行为和它的内在实质则被忽视、被越过、被放弃。”[⑤]

      从上述表现中,我们可窥见负效应具有如下特点:

      内隐性。人们往往看到的是教学科学化的正效应,并人为地加以拔高,而对负效应或认识不到,或不愿承认,即使认识到了,承认了,也觉得负效应无足轻重,不必大惊小怪,这就使负效应内隐于教学活动之中,潜在地影响教学活动而不易被人们发现。

      非期望性。由于人们对教学价值的追求和目标价值的期待,教学科学化的正效应才是人们所期望的理想状态,并具有多方面的实效功能,而负效应不在人们的期望之中。

      未调控性。由于片面科学化负效应的内隐性和非期望性,必然会带来其具体影响过程的自发与随意而难以有效地调控,对其影响的后果——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利程度等,也无法给予全面检测和评定。

      广域性。就学生个体发展而言,教学片面科学化不仅不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而且不利于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从社会角度而言,片面科学化的负效应会通过教学内容的传播、人才的培养而漫延,影响是广泛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