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文章以世界教育发展大趋势为背景,以教育发展是国家发展战略之核心内容为出发点,从教育观念变革、人才塑造目标、教育发展模式、课程体系改革和现代教育科学方法这五个方面探讨了中国教育发展的跨世纪战略取向。 20世纪已经逼近尾声。世界许多国家的政治元首和战略理论家们,则早已在10年前就开始构思本国跨世纪发展的宏伟蓝图,而教育的未来取向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自然纳入有识之士们深切关注的视野。 一、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与中国教育的转轨 世纪之交,全球战略格局已经发生了空前的历史性转变,即包括具有不同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各国之间的战略竞争已由战争和革命向和平与发展的划时代主题转换。这种丝毫未减其竞争激烈程度的主题转换,自然引发了竞争形式和手段的改观。这正如颇有战略意识的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已经尖锐指出的:“在21世纪,国与国的竞争,综合国力的比赛,最关紧要并有决定性的,是公民的教育文化水平。……这就是智力战。”[①a]这种决定着民族兴衰存亡的智力战,使教育在全球范围内受到日益普遍的重视。故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下述两种颇为令人深思的崭新趋势: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先于经济的发展;教育正在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后备人才资源。而国际著名的未来学家托夫勒最近则更为直截地道明:知识正超越土地、人工、原料等这些有限资源而成为取之不尽的核心资源、一种弹性的生产要素。[②a]这样,教育作为开发地球上最重要的智力资源、优化民族素质结构的宏伟的人文工程,自然成为各国确立自身在21世纪战略地位的关键。因此,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的、被誉为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蓝图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高屋建瓴地指出:“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 在此国际背景下,中国教育同时也在发生着历史性的蜕变,特别是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模式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我们深切意识到,这是中国教育重心的一次战略性转移。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在一统模式的规范下,陷入了“以分数论英雄”的怪圈之中,导致了人格塑造的畸型化和心智发展的偏狭化。虽然有识之士频频发出警世之言,但学校教育依然无法摆脱应试一统模式的桎梏,更不能跳出传统教育观念这个阴影的巨大笼罩。如是,个体缺乏独立的人格支柱、坚强的意志力量和作为生命成熟之标志的创新性智慧与能力,民族整体素质则难免趋向庸常化,远不能追随世界大势而予以自觉、快速的根本改良。这怎么不使有识之士产生中华民族“有被开除‘球籍’之危”这种“杞忧”呢!为此,中国教育必须在中共中央“科教兴国”这面国家发展总体战略的旗帜下再次作出自身的战略选择:重塑民族人格,再造民族心智。 二、教育观念变革的跨世纪战略取向 当我们充分考虑到教育的劳动对象是人类的心灵、教育应以优化整个民族的素质,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代表本民族价值理想的杰出人才为战略目标时,就不难理解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勒内·马厄的断言:“教育应把社会的发展和人的潜力的实现作为它的目的。”[①b]以此审视传统应试教育就会清楚地认识到它的一系列根本弊端。 首先是指导思想上的偏失。应试教育偏面强调选择人才,从而将选择对象——学生完全置于被动接受和消极适应的地位,斫削其个性特长,限制和压抑其个性生命力的发育与发展。其次是教育教学方法上的单一。往往只把教育看成灌输一种思想文化的阵地,故从思想观念到知识体系采取单向“填鸭式”,方法上的不民主必然窒息受教育者多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健康发展。再次是选择标准的机械和选择手段的简单。即以名为“全面发展”实以“均等发展”的分数标准筛汰具有真才实学和创造能力的非庸常学生,而选择手段只是见分不见“人”的一纸试卷——它往往偏重于知识的继承与接受,轻视运用、批判、创造诸种能力,更无视学生作为终身学习之动力源泉的理想、意志、操守等非智力因素。 为此,欲构思中国教育之跨世纪发展战略,首先需要更新教育观念,充分发展主体性教育,从而创造教育的理想境界即素质教育。 其一是教育发展观。当今,教育与人的发展已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主题。新近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发布的报告《学习:(人类的)内在宝库》强调:要把人作为发展的中心,从人的发展的广阔角度看21世纪所面临的问题和教育的作用。[②b]这就要求教育致力于发展能使个人在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生活中有效地生活的那些特性,使得个体的发展与整个社会的发展保持和谐一致,水乳相溶,并以前者推动后者。这将从根本上革新教育价值观,即不再偏废教育的个人价值。 其二是教育个性观。教育对个人的发展,当然指人的个性的全面和谐的发展,而不是包罗方方面面的“削足适履式”的均等发展,乃至用教育这条统一规格的流水线去框定每个受教育者。每一个具体的人,由于他从先天遗传所获得的生理特征的不同和后天生活环境的不一,就会在他所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中表现出自身显著的心理特征,而教育的目的就是发掘并发展这种心理特征,使之逐渐培养成个体的创造性能力。 其三是教育能力观与素质观。即通过教育释放人自身巨大的潜力,开发迎接外部世界各种挑战的能力,特别是培养未来世界的创造者们独立判断、独立工作的能力。在基础教育阶段,尤其要培养作为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各种基本精神素质,使之成为目光高远、意志坚定、发奋拓进并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成就欲和时间意识的“雏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