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A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999(2017)04-0025-06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不仅指导高校政治理论教学的全面展开,而且针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近年来,学界对毛泽东教育思想的探讨较为充分,但对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基本内容等问题的研究还较为缺乏。本文拟对上述问题进行专题考察,以期对当前加强和改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所启示。 一、毛泽东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脉络 从解放战争后期指导推动马克思主义进大学开始,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毛泽东通过讲话、批示、谈话等形式持续地关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并在1949-1950年、1956-1957年、1964-1965年三个时间段集中地对高校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意见和重要命题。在这一历史过程中,毛泽东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战略全局出发,不断地探索发展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改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径,对新中国成立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如何推动马列主义进入高校是中共接管和改造旧大学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1949年8月5日,毛泽东批转华北人民革命大学马列主义教学经验的报告,要求各中央局进行传播和仿效[1]。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是解放战争后期中共设置的短期干部培训学校,创造性地将整风方式与理论教学融合为一整套马列主义教学程序,培训和输送大量革命干部,成为老解放区革命教育经验的典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在教育领域“给青年知识分子和旧知识分子以革命的政治教育”[2]。因而,中共通过以导入老解放区政治课为中心的课程改革进一步接管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并依循华北革大式政治理论教学经验确立马列主义的指导地位。例如,1950年初清华大学借鉴华北人民革命大学的政治理论教学经验开设政治课,费孝通生动记述了该校师生在群众性集体讨论中进行自我思想剖析进而树立革命人生观的过程[3]。 高校政治理论教学的正规化和制度化是国家构建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制的题中之意。1950年5月29日,毛泽东针对高等教育工作指出:“现在文化教育领域中的进步力量还小,马列主义的力量比起资本主义的力量来要小得多。旧式学校是资本主义的,我们的新式学校要办成社会主义的”[4]。实现马列主义教学的制度化是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保证。1950年7月,高校暑期政治课教学讨论会既充分肯定了老解放区革命教育经验在确立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也指出政治理论教学存在内容零碎、组织脆弱和简单急躁倾向等问题[5]。在全面学习苏联的形势下,新中国引进和推广苏联高校的马列主义教学经验,构建了系统完备的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和政治理论教研室,初步建立起有系统、有计划的高校马列主义教学研究体制。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片面强调学习苏联,高校逐渐偏离按照中国国情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规律的轨道。1957年6月,周恩来在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指出过去教育改革发生过若干偏差,主要是“否定了旧教育的某些合理部分,对解放区革命教育的经验没有做出系统的总结,加以继承,并且在学习苏联经验的时候同我国实际情况结合不够”[6]。苏联高校政治理论教学经验注重构建系统完备的理论知识体系和强调以教员为权威的灌输式教学过程。在这种教学体制下,马列主义教学固然提高了理论系统性,但容易使师生忽视联系社会实际和自身思想实际,出现“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偏向和背诵公式、死记条文、并在名词和概念上兜圈子的书呆子习气”[7]等问题。 马列主义教学与研究中的上述问题引起毛泽东对增强高校政治理论教学活力和克服教条主义倾向的思考。早在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马列主义的教学与研究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8],必须有的放矢地结合中国实际,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1956年3月23日,毛泽东要求破除对苏联经验的迷信,提出“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探索在我们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9]。6月17日,毛泽东审阅中共中央关于学习《改造我们的学习》等五个文件的通知[10]。毛泽东的上述指示对于恢复老解放区革命教育经验和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方向具有重要作用。 并且,毛泽东强调高校在增强马列主义教学活力的同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针对波匈事件后高校师生出现的一些错误思想倾向,提出“所谓德育,就是学点马克思主义,学点政治”,“如果没有这个东西,就没有灵魂”[11]。1957年3月,毛泽东就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组织领导、改变政治理论教学照念讲稿现象等问题提出具体改善意见[12]。然而,1957年高校整风鸣放中出现的一些错误言论凸显了苏联式政治理论教学经验重知识体系轻改造思想的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高校在1957年秋季开始设置为期一年的社会主义教育课程,在应用老解放区革命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吸收辩论鸣放的整风新经验,要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并确立了“学习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认识,改造思想”[13]的教学方针。 高校马列主义教育逐步改变了脱离政治、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倾向,但在1958年开始的以“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为方针的教育革命中,高校政治理论教学出现理论内容不稳定、学生缺乏马列主义基本知识、片面重视生产劳动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1961年9月颁行的“高校六十条”(即《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强调高校以教学为主,在巩固教育革命的基础上重视基础理论的教学与研究[14]。高校在课程建设、教材编写、教师培训等方面调整和改善了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