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个人网络学习空间知识共享机制及优化策略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丽霞(1965- ),女,河北唐山人,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信息化教学基本理论和数字化学习环境设计研究,E-mail:hbuzlx@126.com。金华 321004;秦丹,唐山师范学院物理系。唐山 063000

原文出处:
电化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教师个人网络学习空间是一个集工具、服务、个人资源网络、人际交流网络于一体的“混合体”。教师在此空间开展的知识共享活动,不仅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也是网络资源再生的一条有效途径。研究从教师知识共享的内涵出发,结合教师个人网络学习空间的特点,构建出个人网络学习空间知识共享的行为模型,描述了发生在教师个人网络学习空间之间以及个人空间与群体之间的知识共享途径,并且完成了对教师个人网络学习空间知识共享的技术支撑体系的构建,提出优化教师个人网络学习空间知识共享的相关建议。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7 年 09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一、研究背景

       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通过网络来聚集群体和聚集知识已成为一条公理”[1]。当前,随着以Web2.0/3.0为技术核心构建的教师个人网络学习空间的兴起,为信息化发展目标的实现创造了条件,为教师的资源存贮、人际联通,尤其是知识共享等需求提供了优越的环境。但是,其有效应用方面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知识共享功能并没有得以充分发挥,具体表现为:转载现成的学习资料居多,经过主动加工的知识共享活动少;简单的人际连接多,促进深度学习与研讨的互动少;单向的知识分享多,双向的知识共享少。这与教师们的切实需求形成了不和谐音符,也未能体现网络学习空间的价值。因而,探讨教师个人网络学习空间的有效应用,尤其是提供教师知识共享路径以及优化策略是现实的迫切需要。

       二、教师个人网络学习空间知识共享的内涵及特征

       教师个人网络学习空间以教师个体为中心,连接各种网络工具、资源以及服务,它支持教师自主选择学习工具、管理自己的学习、主动寻求支持服务、连通并形成个人资源网络和人际交流网络,是集工具、服务、个人资源网络、人际交流网络于一体的“混合体”[2],具有学习、社会和环境三个基本属性[3]。知识共享是教师个人网络空间应用中的一项核心功能。

       知识共享的本质是一种知识的流动与交互活动,可以被视为一个以知识提供者与接受者互动实现知识转化的过程[4]。教师个人网络学习空间的知识共享是指,作为知识拥有者和需求者的教师,在促进教学以及自身专业发展的共同愿景下,依托个人网络学习空间相互进行知识分享的活动。由于教师职业特征以及网络学习空间的基本属性,在这一平台中的教师知识共享活动有其独特性,表现为:(1)以网络环境为依托,以个人空间之间的连通作为建立人际连接与知识连接的管道,为知识共享提供必要途径;(2)以学科教学知识为共享的核心内容,强调教学反思与学科知识的构建;(3)根本的目的是通过空间之间知识的有效流动,促进教师深度学习的发生以及新知的生成;(4)应用空间提供的工具进行教学反思、案例研讨等是知识外化与表达的方式。教师个人网络学习空间中的知识共享能够弥补现实环境下教师之间共享知识的时空局限,能够扩展教师间对话讨论、知识共享的深度与广度,满足教师旺盛的知识流通与转化的需求,为新知识的产生提供强有力的动力。

       三、教师个人网络学习空间知识共享途径

       在教师个人网络学习空间知识共享过程中,其构成要素包括知识共享的主体、客体、环境三个基本要素。其中,教师是知识共享的主体,并且随时发生着生态位的相互转换;知识是共享活动的客体,是个人网络学习空间存在和不断运行的能量基础;而由技术构建的网络学习空间则为知识共享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生态环境。以此为基本维度,本研究构建出教师个人网络学习空间之间知识共享的基本行为模型(如图1所示),并由此形成主要的两条知识共享活动途径。

      

       图1 教师个人网络学习空间之间知识共享行为模型

       (一)以知识转化为核心的教师个体间知识共享途径

       教师个人网络学习空间中以个体知识转化为核心的知识共享途径,以教师个体作为主体,分为两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是知识的拥有者将其拥有的知识外化;第二阶段是知识需求者通过倾听、模仿等形式选择性地通过同化和顺应,将所需的知识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当中,生成自己的新知识。同时,在个人网络学习空间中,由Web2.0/3.0技术所带来的个人主体意识的突破,弱化了知识拥有者和需求者之间的角色界限,使得教师可以更加自由地完成不同角色之间的转化(如图2所示)。

      

       图2 网络学习空间中教师个体间知识的共享途径

       由图2可见,当教师以一个知识发送方的角色出现时,首要的条件是对知识的加工与处理,这一过程本身即为深度学习的过程;另外,作为知识接受方的教师,在接受知识的同时,需要与知识拥有者进行协商对话、交流与反馈,这一过程伴随的是思考与相互探讨,对其本身也是一种深度学习、创生新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为知识接收者的个体,通过参阅其他教师空间中外化的学科教学知识,经过思考、协商讨论、加工的过程,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同时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相融合,实现知识的再生产,丰富个体内部知识网络。并且,知识接收者通过发布评论和提交建议的形式进行反馈,这样不仅有利于对知识的加工,也能强化与知识拥有者的信任关系。发送方的信息被接收方获取并通过组合化的方式完成了与其知识体系的融合,同时,在理解的基础上,将那些有价值的信息以内化的方式完成了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而当接收方教师愿意将自己的经验、知识进行交流与共享时,必要的条件是将个体的隐性知识通过外化的方式转化为显性知识,并再次输入到个体知识共享的循环系统中去,他又实现了由知识接收者到提供者的身份转换。教师在个人网络学习空间中,利用工具和资源创建自己的个人学习网络,用于管理信息、创造内容并连接他人,完成了从消费信息的模式向生产与连通模式的转变[5],形成一个可以无限扩展的知识性生产链条,实现知识的扩散、进化与重构,并由此完成一个知识共享的循环过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