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见西夏文偏旁部首和草书刻本文献考释

作 者:

作者简介:
史金波,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北京 100081)。

原文出处:
民族语文

内容提要:

新发现的西夏文刻本文献中有两页是西夏文偏旁部首并带有草书字。其中所谓“三十字母”为西夏文点、横、竖、撇、折等基本笔画,是作者意图找出西夏文字最原始结构的一次新的尝试。文献对西夏文字偏旁的分析与西夏文韵书《文海》对文字构造的分析有相同的部分,也有明显的差异。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17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近些年来,一方面过去出土的西夏文文献陆续出版,如《俄藏黑水城文献》、《中国藏黑水城文献》、《英藏黑水城文献》等;另一方面国内又有新出土和发现的西夏文文献面世。有的出土西夏文文献已流入市场。2014年年底在北京第四季度德宝拍卖会上,曾拍卖多种西夏文文献。其中有一种文献多受青睐,最后经激烈竞拍以高价成交。该文献为刻本,名为《择要常传同名杂字序》,①为国内外孤本,十分珍贵。其中有两页文献记录了西夏文字的“字母”和偏旁,在偏旁下列出楷书代表字,并在其下标写相应的草书字,有特殊价值。以下对其进行初步解读,以飨读者。

      该书高31厘米,宽22厘米,有土黄色厚纸封面。原来可能为蝴蝶装刻本,后在书脊处线订,打开书页后看不到版心,四周子母栏,多数页的两面横向有断裂纹,竖有褶皱。全书共14页,前有二序,第一序2页,第二序1页。本文所讨论的两页文献(见文末附图)在序后,为第4、5页。两页皆半页9行字。第4页在2014年12月曾在拍卖前于网上公布。之前在2014年11月我在“西夏语言研究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了《略论西夏文草书》的论文,见到网上公布的图片后,因上有西夏文刻本草书,于是在文末缀写了“补论”,专门介绍、分析了这一页图版中的草书问题。(史金波2015)现又见到第二页图片,该文献西夏文旁边部首和草书的资料始成完璧,今以此重要资料为基础,结合其他文献资料对西夏文的偏旁部首和刻本草书做出更进一步的解读。

      两页文献中以阴刻(黑底白字)的方式列6个标题,每标题后有多少不等的行次,展示出不同的内容。

      

      

      

      上述6部分内容,可分成两大类。

      第一类是第1部分,即所谓“单纯三十字母”;第二类是其余部分,包括“字头”、“字偏”、“字右”、“字中”、“全字为偏”,是对西夏文偏旁的分析。

      二、所谓“字母”

      这两页文献中的“单纯三十字母”既不是中国音韵学家用来指称汉字声母代表字的守温“三十字母”,或其后的“三十六字母”,也不是拼音文字或注音符号的最小书写单位,而是点、横、竖、撇、折等基本笔画。这“三十字母”包括一点、二点、三点、四点、一横、二横、三横、四横、一竖、二竖、三竖、折竖、竖加折竖、竖加折竖钩、一撇、二撇、三撇、一撇加捺、二撇加捺、三撇加捺、横折一撇加捺、横折二撇加捺、横折、横折上折、二横折、三横折、左斜折加左撇、两个交叉左斜折加左撇。显然,这是一种对表意文字西夏文的拆分,是最基础的笔画点、横、竖、撇、折及其简单的延伸。它包含了一笔的笔画,又有多笔的形体,可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偏旁,而可能是作者对结构复杂的表意文字的一种新的解析,是意图找出西夏文字最原始结构的一次新的尝试。

      新发现的这两页关于西夏文字结构的分析,给了我们一些新的认识。首先,此文献进一步提炼出更小的单位30个“字母”。从此书的序知道因为西夏文写、学难,便参考、借鉴梵文、藏文可分成字母、汉文可提炼出部首的优点,试图利用在西夏文字的分析和教学中,以达到便于记认、书写的目的。这在当时对西夏文认识和解析显然是一种新的创意,对西夏文的教学、推行也具有实践意义。然而,西夏文字体系与梵文、藏文不属于同一文字体系。西夏文字是表意文字,其构成与表音文字的梵文、藏文完全不同。试图利用分析梵文、藏文字母的方法解释西夏文字构造,找出一些文字笔画,而这些形体既不是义符,也不是音符,又不完全是形符的分析,带有相当的局限性,难以达到科学的认识。并且不知什么原因,这“三十字母”中,有的形体在西夏文中并不出现,如四点、四横等,有的本应置于后面“字偏”中的形体,如,却置于此处。

      

      

      西夏文与汉字同属表意文字体系,但绝大多数汉字上部或左部的形旁都是有固定意义的单字,而绝大多数西夏文字在采用合成法造字时,往往省形、省声,难以归纳出像汉字那样有固定意义的偏旁。也即汉字偏旁皆为一字,西夏文将所谓偏旁分为字头、字左、字右、字中、全字当左,多数都非独立成字。此文献作者从西夏文字中提炼出了一大批形体作为西夏文字基本形体,是目前所见唯一一次将西夏文的偏旁进行了集中、系统的归纳,有利于从基本笔画的角度观察和理解西夏文字构造,也便于书写和记忆。《文海》对西夏文字的分析虽然比此文献细致,但因缺失序、跋等资料,我们尚难断定《文海》作者是否已集中列出这样的偏旁系统。

      中国自古以来编纂字典时,音韵字典以音韵排列;而从字形查阅的字典则以部首排列。后一种方法始自东汉许慎编纂《说文解字》。当时将形旁相同的字归在一起,称为部,每部将共同所从的形旁字列在开头,被称为部首,部首都是独立的汉字。如土、址、埂、垒、坝等字都属土部,土就是部首。自许慎以部首编排文字后,千百年来一直为编纂字书的人所采用,只是分部的多寡有所不同。如《说文解字》分为540部,《康熙字典》分为214部,《新华字典》分为189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