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语性别标记的形式、意义和功能  

作 者:
田静 

作者简介:
田静,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北京 100081)。

原文出处:
民族语文

内容提要:

本文从词序、语义、词性、来源等方面对白语的性别标记进行描写和分析,探讨其形式、意义和功能上的类型学特征。还从性别标记的角度讨论了白语和藏缅语、汉语的关系问题。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17 年 09 期

字号:

      

      白语有三个方言,分别是大理方言(又称南部方言)、剑川方言(又称中部方言)和怒江方言(又称北部方言)。剑川方言和大理方言比较接近,可以通话。怒江方言和其他两个方言的差别相对较大,通话有困难。本文将从词序、语义、词性、来源四个方面,对白语剑川方言剑川土语(下文简称剑川白语)和白语大理方言祥云土语(下文简称祥云白语)的性别标记进行描写和分析,探讨其在形式、意义和功能上的类型学特征,并从性别标记的角度切入讨论白语和藏缅语、汉语之间的关系问题。

      

      

      二、语义特征

      白语性别标记在语义上有细微的差别。下面从两个方面进行辨析。

      (一)是否区分动物和人

      在语义上,性别标记大多能区分动物和人;少数几个不区分,既能标记人,又能标记动物。见下表:

      

      (二)是否兼表其他语义

      性别标记大多单表性别义,不含其他语义特征。少数几个性别标记除表性别义外,还兼表年龄上的“小”义或尊称等含义。见下表:

      

      

      从词性上来看,同很多语言一样,白语的性别标记也包括表示性别意义的词和构词成分两类。

      (一)性别词

      

      (二)构词成分

      1.前置的性别词根

      

      2.后置的性别词根

      

      

      

      

      综合上述语义和构词能力两方面来看,我们认定,后置的性别词根比前置的性别词根要更虚化一些,语法化程度更高一些。很多藏缅语研究著作或文章将后置的性别词根归入性别词缀,与前置的性别词根相区别,也是有道理的。但要看到的是,和汉语中的“老”、“子”、“头”等前缀或后缀,以及英语中的-ing、-ly、-ion等后缀比起来,白语以及藏缅语中后置的性别标记并没有完全虚化为只表语法意义的词缀,它们还具有比较实在的性别意义。因此也有学者认为是半实半虚的构词成分,或称类词缀。

      田静(2010)一文指出,藏缅语的性别标记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同源关系,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藏缅语族层次,语音形式为m-(阴性),ph-或p-或b-(阳性),主要来源于亲属称谓词“母亲”、“父亲”;二是源于语言接触和语言影响,从汉语或其他民族语言中借入;三是语言的创新。白语的性别标记也是具有上述三种来源。

      (一)同藏缅语族语言的同源关系

      

      (三)语言创新

      

      白语与藏缅语、汉语的关系问题,即白语的系属是归入藏缅语还是汉语,是学术界热议的焦点。下面我们从性别标记的角度来讨论,白语中有哪些形式反映了藏缅语的特征,哪些形式反映了汉语的特征,目的是为白语系属关系的讨论提供一些语料支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