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环境和经济的关系是亘古不变的话题,从以前的彼此矛盾和冲突,到现在的相互协调和包容。环境经济学融合了经济学、伦理学、环境学的内容,作为连接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纽带,环境经济学的作用日益凸显,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我国环境经济学和环境保护技术经济八年发展规划(1978~1985年)的制定使环境与经济发展日益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一方面源于对自然生态规律的认知不足;另一方面基于经济原因,主要在于未有效权衡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利弊,只着眼于当前的直接经济利益,忽略了经济的长效发展,给社会与自然资源带来了深远的负面影响。环境污染是经济学中典型的外部性问题,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越来越大,政府、投资者和社会公众不仅仅关注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而是基于多方利益相关者视角,同时考虑环境问题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状况,由此企业社会责任投资和社会责任消费逐渐发展起来,体现了人们追求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观。依据三重底线理论,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不能突破经济底线、社会底线和环境底线。近期我国大片地区严重的雾霾现象在各大媒体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度热议,工业性大气污染排放占据重要位置。环境问题和经济问题密不可分,环境风险高位运行,对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形成严峻挑战。治理宏观环境问题还需从企业微观层面入手,在我国开展企业环境社会责任审计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一)基于国家治理的宏观角度考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但这种粗放型的增势,不仅导致了资源的过度耗费,而且导致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第十八届党中央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指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的根本方针,加强环境治理,提升环境质量是坚持绿色发展道路的核心,进一步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赢的新局面,实现全球化生态的共同安全。随着1987年布伦特兰报告(Our Common Future)发表与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召开,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政府机构更加关注环境问题。党中央在“十三五”规划的制定中,建设性地提出了加大生态环境的改善力度,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的理念。近十年环境污染事件及其损害后果等日益严重。2010年7月的紫金矿业酮酸水渗漏事故,创下我国对污染企业的巨额罚款纪录,高达900多万元人民币的行政处罚。2012年4月美国康菲石油中国公司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因合作开发的蓬莱19-3油田于2011年6月发生溢油事故对海洋生态造成的严重损失,共支付16.83亿元赔偿金。综上,当前我国已处于环境高风险期,环境保护是全社会共同的利益出发点,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既是资源的利用者也是污染物的产生者和排放者,大多数环境污染都来自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因此企业理应肩负起治理环境、恢复环境质量的社会责任,而开展环境社会责任审计是实施国家环境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基于企业治理的微观角度考察 环境管理着眼于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环境审计作为环境管理的一种强有力手段,能监督环保工作有效实施并实现预期目标,自20世纪70年代,环境审计已经受到国内外企业及非营利组织的广泛关注。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来看,环境审计是防范与控制污染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我国的环境审计工作还存在很大的不足。传统的环境审计涵盖了三方面,即环境绩效审计、环境合规性审计和环境财务审计,其审计对象主要是以物为中心,往往针对具体的项目,关注环境保护资金筹集和支出的真实性、审查环境会计记录是否完整和相关经济活动是否合规,很少关注人的行为决策对经济活动造成的影响。苏州等地尝试在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将环境保护责任纳入审计内容。总的来说,环境审计过程中对环境合规性的关注仍多于绩效性,很少提及被审计对象实际履行责任的情况,其结果还是“对事不对人”。只有将环境审计重点转移到人和人的行为,落实审计结果运用和审计处理追责,从“物本审计观”提升到“人本审计观”,在考虑股东经济利益的同时更多关注利益相关者的环境权益,积极推动企业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企业环境社会责任源于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环境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实现财富最大化的同时,应当最大限度地使资源利用更合理化,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污染,营造环保、绿色、共享的发展空间。 二、文献回顾 随着我国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以及环境运动的不断兴起,审计部门逐步开展环境审计工作。环境审计研究的相关论文逐年递增,不断提升的研究水平备受学术界与实务界的广泛关注。20世纪70年代,环境审计在西方国家兴起,并得到迅速发展。Dixon et al.认为监管、立法、商业伦理以及绿色消费者、环保组织、社会责任投资团体等方面的压力是公司开展环境审计的重要驱动力。鉴于环境审计的重要性,相关国际组织逐步加大环境审计的研究和开发,并发布相关的指引、规范,国外学者主要关注环境审计的基本概念、环境审计主体、公司及地区环境审计政策选择、环境审计的成本与收益、环境审计规则与立法等方面。我国开展环境审计理论研究要比国外晚大约十年,总的来说,我国环境审计理论研究主要涉及环境审计概念、内容、主体、目标、技术与方法以及准则等。Tomlinson等先后对其七种定义进行了探析,分别代表对环境影响评价的不同阶段和内容的审计。Darnall et al.从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了环境审计的需求,指出公司进行环境审计的决策与公司内部利益相关者、机构利益相关者、社会利益相关者和供应链利益相关者的感知有关联关系。环境审计目标备受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关注,其终极目标是在新常态经济背景下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保证企业能够实施有效的环境保护管理,全面履行环境管理责任,为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健康的环境提供保障,最终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国家审计具有环境治理的社会责任治理功能,政府责任审计有助于促进国家善治。基于环境审计的主体差异,可以将环境审计分为内部环境审计、社会环境审计和政府环境审计。开展政府环境审计是政府履行环境责任的制度安排,包括资源环境审计、环境绩效审计和环境责任的追踪审计。程亭提出环境审计项目的审计对象范围较宽泛,涉及大自然的山、水、林、地,且在环境审计中可能需要估算抽象的“环境”价值,因而需借力于其他学科领域的技术方法。李雪、杨智慧认为确保受托环境责任的高效实施是环境审计的目的所在,依据环境审计准则,国家审计机关、社会审计组织和内部审计机构对被审单位受托环境责任履行的效益性、合法性和公允性进行监督、鉴证和评价。近二十年,我国环境审计理论研究十分丰富,对于促进我国环境审计实务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