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审美方式探寻人类精神体系之根

作 者:

作者简介:
庞井君,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 庞井君,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文艺评论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艺评论》杂志主编,研究方向为社会价值论、文化理论、传媒发展、文艺评论,主要著作有《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新视野》《社会价值论论纲》(论文)、《社会价值发生的源点》(论文)等。

原文出处:
学术前沿

内容提要:

人类精神是人类所有的个体在漫长复杂的自然进化和历史演变中互动融合形成的精神总体,是一个可以和客观物理世界、个体主观精神世界等相并列的独特时空世界,具有开放性、主体性、成长性和拟人格性。人类精神是未来人类价值主体走向一体化和完整人格化的前提和基础。在互联网、高科技、全球他和社会转型的强力推动下,人类精神体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和挑战,也蕴涵着新的生命转机。如何平衡人类精神内部科学体系、信仰体系和审美体系三个版块的关系,充分发挥审美体系在人类精神体系重建中的独特作用,探寻人类精神深处的秘密,是当前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17 年 08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83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7.10.006

       人类精神是一个独特的时空世界,它像宇宙、像生命、像历史一样无限深远、无限复杂、无限神秘、无限迷人。探寻这个时空世界的内容、特性、结构和运行规律,是人类主体觉醒和文化自觉的重要内容,是关系当代人类前途命运的紧迫课题。纵观历史,放眼世界,不难发现,在高科技、互联网、全球化、社会转型等时代浪潮的激荡和推动下,人类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转型、大变革。恰如赫拉利所言:“过去两个世纪中,变化速度奇快无比,让社会秩序显得充满活力和可塑性,呈现变动不休的状态。”①“想要定义现代社会的特色如何,就像要问变色龙究竟是什么颜色一样。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特色,就是它会不断改变。”②他甚至在《未来简史》中声言,未来基于大数据和复杂算法的神人一般的人工智能将取代人类而统治世界,当今世界正经历着从智人到神人的巨大飞跃,其革命性比从猿到人的转变还要深刻彻底。毋庸赘言,这场变革必将对人类精神这个独特的时空世界产生深深的影响,人类精神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挑战和非常不确定的前景,人类轴心时代形成的思维框架和社会价值法则正从根基上被深深动摇,甚至面临瓦解的危险。这样的时代状况也使思想家获得了异常丰富多样、宏阔深刻的思维质料、人生实践和生命体验,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理论的出现和人类精神的嬗变酝酿着崭新的土壤。审美艺术是建构和探索人类精神体系的重要方面。充分发挥审美艺术对世界总体、未来和可能性的威悟力、想象力、塑造力和穿透力,注目人类精神研究最先进的方面,探寻人类精神最深处的秘密,是当代艺术家必须面对和承担的重要课题。

       着眼于主体性存在,理解人类精神

       从哲学上分析,人类精神既是人类自然进化、文明积淀和文化创造所形成的价值资源;又是人类借以审视历史、观照现实、想象未来、把握世界的思维体系、价值参照和主体性坐标;同时也是人类自身需要直面自省、反思批判和培育建构的对象性存在,是一个可以和客观物理世界、个体主观精神世界相并列的独特时空世界。人类精神在形式上表现为一个开放的、变化的、不断生成的信息符号体系。这个信息符号体系随着自然进化和社会演化而产生和发展,并在复杂的自然历史过程中不断积淀、不断升华,向着未来生长出无限的可能性。开放性和成长性是人类精神系统越来越复杂的根本原因。人类精神没有最终确定的形态和终极的目标,不受任何东西的遮蔽和限制,而是表现为稳定基础之上的开放性、不确定性和无限可能性。它既向史前敞开,又向未来敞开,既向自然敞开,又向每一个生命个体敞开。谁也不能把它限定在其中的任何一个方向上和固定的结构形态上,不能把它设想为完美的形式、完备的结构和最终完成的结果。几千年来,人类精神没有固定在某个时代的某一个精神架构中,没有停留在亚里士多德的逻辑结构里,也没有徘徊在老庄孔子的自然社会图式里,其唯一不变的特质就是一直在改变。面向未来,人类精神体系的变动性、成长性、开放性和不确定性更加鲜明。人类精神体系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系统,是这个空旷寂寞的宇宙开出的最美丽的花朵。

       人类精神是主体创造的产物,是人的主体性对象化的结果。它因人而产生,因人而持续存在,不是一种纯粹客观的物理现象,也不是需要脱离人加以解释的神灵现象。

       对于这种主体性,可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个体,即个体精神。个体精神是人类精神的前提和基础。人类精神体系的生成离不开在这个地球上曾经存在过的数以千亿计的个体,甚至那些名不见经传的贩夫走卒,他们的精神也通过复杂曲折的机制和方式或多或少地与人类精神总体相联系,对人类精神构建贡献了或多或少的力量。每一个人身上都有人类的本性,浓缩着整个宇宙、整个世界、整个人类共性的特征,所以每一个个体都不是一个简单的生物存在,而是自然界和人类进化过程中无数次的偶然所形成的价值主体,具有唯一性、独特性和鲜明的个性。在人类历史上,由于社会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个体生命的创造性不得不被压制,自由个性得不到发挥,他们的生命存在和精神活动都被埋没在历史的尘埃中。闪耀在人类精神天空中的是少数的精英人物。马克思将这种情况概括为个体为类做出的牺牲,并预言在未来理想社会,个体和类的这个根本矛盾将得到彻底解决。然而,我们相信,在历史天空的深处,每一个个体精神都在那里。都与人类精神总体存在着复杂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只不过我们对这种机制不了解而已。今天网络时代使每一个个体的精神活动得以充分呈现和历史留存,已经淹没在历史时空中的个体精神价值也有希望以新的方式不断重现,人类精神的容量、规模和结构也将得以扩充和提升。

       个体精神主要以大脑为载体。在这块不足两公斤的小小肉块中,每天消耗相当于15瓦灯泡的电量,分布着近千亿神经细胞、几百万亿神经突触,形成了最为神秘复杂的结构机制。我们的想象、我们的记忆、我们的爱情、我们的憧憬、我们的艺术想象和审美能力无不通过大脑中复杂的神经系统来实现。迄今为止,人类对脑组织的运行机制和过程知之甚少。向人类精神最深处探寻的重要方面就是探索人脑的神经活动机制和秘密,打开这个黑箱。目前,生物科学、医学、脑科学、神经科学、信息科学在这方面向我们展现了非常诱人的前景。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相继部署实施了脑计划,力图在人类精神的探索中抢占先机。赫拉利说:“在所有目前进行的研究当中。最革命性的就是要建构一个直接的大脑一计算机双向接口,让计算机能够读取人脑的电子信号,并且同时输回人脑能够了解的电子信号。”③

       二是人类主体,即把人类作为统一、完整的主体进行分析和研究,探寻人类精神的整体结构和形态。个体和人类之间还有一些主体性过渡地带,如国家、民族和各类群体主体,可以放在个体和类之间这个总体框架内来理解。人是类的存在物,人的内在生活是与类本质发生关系的生活。个体与类的关系在古典美学家席勒那里已经作为一个核心的理论框架提出来了。马克思借鉴了席勒,把个体与类的关系上升为社会历史哲学的轴心问题。现代西方哲学提出“主体间性”概念,即认为主体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二人世界或多人世界,而是以其共有的客观世界为前提和基础,建立起来的互动互联互通互融的一个新世界。恰如海德格尔所言:“世界向来已经总是我和他人共同分有的世界。此在的世界是共同世界。‘在之中’就是与他人共同存在。他人的在世界之内的自在存在就是共同此在。”④人类主体意义上人类精神的载体不单单是无数大脑,更重要的是人类的文化符号体系和共同的意义体系。人类自诞生那时起,区别于动物的重要一点就是有精神文化活动,即一种创造并使用符号体系的活动。在赋予对象标志和意义后,人类把精神凝结于此,经过几百万年的演进,形成了复杂的文化体系。这一复杂的文化符号体系构成了人类精神最基本的载体。可以说,人类精神是个体精神与人类文化符号系统互相交融、互相生成、互相作用的总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