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成语探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付建荣,男,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人,博士,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1)。

原文出处: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汉语语汇里存在数量相当多的互文成语,很有必要在界定互文成语的基础上,讨论互文成语的生成途径和定型机制。互文成语的界定应坚持形式(结构对称性)和内容(语义互补性)相结合的双重标准,具体可用换位法和换序法来检验,互文成语结构的对称性根源于语义的互补性。互文成语的产生方式主要有组合式、错综式、离合式和框架式四种,其中离合式和错综式前人似未有提及。研究互文成语的形成,可以丰富我们对构语法的认识,也有助于语典的释义。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17 年 08 期

字号:

      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指“在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上下文中,上文里隐含着下文里出现的词语,下文里隐含着上文里出现的词语,参互成文,合而见义”[1](280)。因此,互文的特点是上下文意相互呼应、相互补充而表达一个完整的语义内容。从结构上看,有短语互文、当句互文、对句互文、鼎足互文和多句互文。[2]限于四字格造语,成语只存在短语互文型,是最简短的互文形式。汉语语汇里存在数量相当多的互文成语,这可能与互文成语的特点有关。龙青然、胡玲概括了互文成语的特点:结构上的对称性、语义上的互补性和音律上的优美和谐。[3]互文成语是汉语语汇里极具特色的一类成语,本文在界定互文成语的基础上,试图探讨互文成语的生成途径及其定型机制。

      一、互文成语的界定

      互文成语指使用了互文修辞手法的成语,对互文成语的界定应坚持形式和内容相结合的双重标准。

      (一)形式标准

      形式标准指结构上的对称性,用此标准可以把非并列型成语排除掉。互文成语在结构上完全对称,属于并列型短语。龙青然、胡玲把互文成语分为偏正·偏正、动宾·动宾、主谓·主谓三种主要类型。[3]其实,互文成语还包括述补·述补型。如:

      名缰利锁 南来北往 吞云吐雾 剪恶除奸

      窗明几净 魂牵梦萦 赶尽杀绝 翻来覆去

      “名缰利锁”:名声和利益像束缚人的缰绳和锁链,使人不得自主。这个成语不能理解为名声只像缰绳而不像锁链,利益只像锁链而不像缰绳。此为偏正·偏正型互文成语,并列的两个语步都是偏正结构,叙述时都使用了比喻手法。对称的语素不仅词性相同,而且义类也相对。“名”“利”均为名词,且属于同类概念;“缰”“锁”都为名词,也属于同类概念。语音结构二字一顿,平平仄仄。“赶尽杀绝”“翻来覆去”是述补·述补型互文成语,并列的两个语步都是述补结构,这种类型的互文成语十分少见。互文成语不论语法结构,还是语音结构都采取“二二相承”式,属于“典型的‘二二相承’式”[4](296)。这是互文成语区别于非并列型成语的形式特征。

      (二)内容标准

      内容标准指语义上的互补性,用此标准可以把并列型非互文成语排除掉。两个语步相互呼应、相互补充而表达一个完整的语义内容,这是互文成语最本质的特征。

      “神出鬼没”:《新华成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611页)释作“比喻行动迅速,变化多端,不可捉摸”。按,《新华成语词典》未释字面义,若按字面意思讲,当是像神出现,像鬼隐没。可实际上表达的是像神鬼那样出没无常,由此比喻行动不可捉摸,变化多端。此为偏正·偏正型互文成语。前一语步隐含着后一语步的“没”字,后一语步隐含着前一语步的“出”字,两个语步相互呼应、相互补充而表达一个完整的语义内容。

      “莺歌燕舞”:《新华成语词典》(第907页)释作“黄莺鸣叫如唱歌,燕子在飞舞。形容春天充满了活力”。按,“莺歌燕舞”属于主谓·主谓型互文成语,两个谓语“歌”“舞”都在一明一暗地陈述两个主语“莺”“燕”,语义不可拆开理解为:黄莺只唱歌不跳舞,燕子只跳舞不唱歌。应整体理解为:黄莺和燕子载歌载舞,形容春天充满了活力。

      “吞云吐雾”,若按字面意义作线型理解当是“吞进云吐出雾”,可是既然吞进的是云,吐出的也应该是云,怎么会吐出雾呢?同理,既然吐出的是雾,吞进的也应该是雾,怎么会吞进云呢?显然,“吞云吐雾”是互文成语,应整体理解为“吞吐云雾”。

      因此,对互文成语的理解不可作线型的字面解释,应该根据互文的特点,把互补的两个语步合起来作整体的理解。从这个角度讲,互文成语体现了成语语义的整体性特点。

      1.一般来讲,互文成语可用换位法和换序法来检验

      换位法指两个语步相对称的语素互换位置,换序法指两个语步前后整体换序。试比较下面两组成语:

      耳聪目明 东征西讨

      耳濡目染 东食西宿

      “耳聪目明”:《新华成语词典》(第190页)释作“聪:听觉灵敏。明:视力好。听觉和视觉都好。形容头脑清醒,感觉灵敏。”“耳聪目明”,如果换位可作*耳明目聪,或*目聪耳明,则讲不通。《荀子·性恶》曰:“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宋司马光《四言铭系述》曰:“闻言易悟曰聪,睹事易辨曰明。”耳司聪,目司明,绝不混淆。“耳聪目明”不可换位,表明只是一般的并列型成语。①“耳濡目染”:《新华成语词典》(第190页)释作“濡:沾染。因经常听到看到而不知不觉受到影响。”据副条,此语可换位作“耳染目濡”,或“目濡耳染”,也可换序作“目染耳濡”,都是“耳目濡染”之义。无论换位还是换序,语义都可搭配且意义不发生变化,“耳濡目染”可视为互文成语。

      “东征西讨”:《新华成语词典》(第174页)释作“四处出征讨伐”。据副条,可换位作“东讨西征”,故语义可整体理解为“东西征讨”,当然“东”“西”已不确指空间对立的东西两方,而是泛指四处了。“东征西讨”可视为互文成语。那么,“东食西宿”是否为互文成语呢?可否理解为四处吃饭住宿呢?《艺文类聚》卷四十引汉应劭《风俗通·两袒》:“齐人有女,二人求之。东家子丑而富,西家子好而贫。父母疑不能决,问其女:‘定所欲适,难指斥言者,偏袒令我知。’女便两袒。怪问其故,云:‘欲东家食,西家宿。’”可见“东食西宿”是截取典故语形成的,不可随意换位或换序。《新华成语词典》(174页)释作“吃在东家,住在西家。比喻企图两利兼得。”这个解释是十分恰当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