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作为一种稀缺的自然资源,是人类与其他生物群落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的载体,其服务价值与功能是区域、国家乃至全球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然而近期由于气候、社会发展、农业集约化、人口增长、城市扩张、产业集中度等因素的变化,已改变了传统资源环境系统的生命周期,进一步阻碍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建立与区域特质相符的环境治理框架,以促进资源环境系统的修复与利用,是目前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共同课题。 环境政策审计作为环境治理的重要工具,一直备受世界各国(地区)、有关组织及各类企业的关注和青睐。20世纪末,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区域环境问题的升级和纳税人环保意识的觉醒,国家审计的目标开始从传统的经济责任审计,逐渐演进出与公共受托责任相结合的环保政策执行情况审查和评估,环境政策审计应运而生。从实践来看,许多国际或区域性组织、相关国家(地区)都已发布了环境政策审计指南,如:1986年美国环境保护署(EPA)发布的《环境审计政策声明》、1993年欧盟发布的《生态管理与审计计划(EMAS)》、2001年最高审计机关环境审计工作组(WGEA)发布的《从环境视角进行审计活动的指南》,均明确指出环境政策审计是政府审计的重要内容;同时强调环境政策审计的基本职能:“核实被审计单位遵守环境政策法规的情况、评估现有环境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分析现有环境政策存在(或潜在)的风险点并提出有效的改进建议”。实证研究表明,环境政策审计在环境治理方面收效显著。如:Robin Gregory(2012)以布鲁塞尔市为例,分析实施环境政策审计10年间,废物排放量减少20%、废物循环利用率达54%,并且使生态环保的理念深入人心。 我国审计机关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环境政策审计进行了探索与实践,经过20余年发展,环境政策审计对于推动环保政策落实、规范环保资金管理与使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审计、中央企业节能减排专项审计等项目,均以政策配套专项资金、项目审计的形式展开,从政策执行结果追溯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揭示环境政策在制度上、执行上的漏洞,并提出完善的建议。相关研究也指出,环境政策审计对已有环保法规、政策和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公民环境权利发挥着应有的作用。但目前我国的环境政策审计仍拘囿于政策执行情况,审计焦点集聚于资金的效益性与项目的合规性,与国家环境治理目标相适应的环境政策审计制度框架尚未形成,系统完整的环境政策审计理论与实践路径均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基于PSR模型的环境政策审计作用机理分析 (一)环境政策审计的内涵 环境政策作为公共政策的重要类型,服务于国家环境治理的宏观目标,是政府解决环境问题的主要手段。根据《环境科学大辞典》的释义,环境政策是国家为保护环境所采取的一系列控制、管理、调解措施的总和。从政策主体角度分析,环境政策主体具有多元化特点,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均在环境政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从政策手段角度分析,环境政策手段具有多维化特点,各种政策手段均是环境政策目标实现的重要载体。从政策过程角度分析,环境政策过程具有全程性特点,关注环境问题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控制。从政策实施路径角度分析,环境政策实施路径具有网络化特点,政策目标的达成是多元行为者通过网络化结构路径互动协作的结果,反馈出社会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的程度和状态。 环境政策审计作为环境政策的“纠偏工具”,发挥协同治理的作用,是实现国家环境治理目标的重要保障。环境政策的制定执行与政府公共权力的利用相伴相生;公共权力若没有相应的约束机制,极有可能会发生“治理中的寻租和权力异化”。环境政策审计监督环境政策制定执行的全过程,为保障国家环境安全和公民环境权利发挥作用。首先,环境政策审计具有监督功能,监督政策环境变化下政策主体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其次,环境政策审计具有评价功能,评估被审计单位执行环境政策的有效性。再次,环境政策审计具有控制功能,控制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在环境政策规定的范围内有效运行。最后,环境政策审计具有反馈功能,揭示现行环境政策实施路径中的漏洞与偏差,对改进或重新制定政策提供建议和依据。 综上所述,环境政策审计是审计组织依法对环境责任主体环境政策的制定、执行、实施效果进行监督、评价、控制、反馈的审计活动。从价值趋向分析,环境政策审计是一种政策分析形态,以审计特有的程序和视角分析政策过程,用以改善决策者进行判断的基础。从目标趋向分析,环境政策审计具有政策评估的特质,考察环境政策实施的效果及其影响,促进环境责任主体环保职责的履行。从形式趋向分析,环境政策审计注重政策过程的导向性,对公众关注的环境事项提供独立的审计意见,监督并制约公共权力运行中的机会主义行为,为公众参与环境决策提供途径。 (二)基于PSR模型的环境政策审计作用机理分析 PSR模型,即压力(Pressure)—状态(State)—响应(Response)模型,最初由加拿大统计学家拉波特(Rapport)和弗兰德(Friend)提出,后来成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用于研究区域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治理分析框架。PSR模型建立了“压力—状态—响应”的基本思维逻辑: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要消耗大量资源并向环境排放废弃物,形成对环境的压力(P),从而改变了环境质量状况(S);针对环境质量状态变化,相关组织机构通过环境治理(环境政策)对这些变化做出反应(R)。这个模型反映了人类活动与环境治理相互作用的调节过程(如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