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同义词的形成和发展

作 者:

作者简介:
洪成玉,男,浙江桐庐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北京 100089)。

原文出处: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汉字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连续使用的文字,完整地保存了汉语的整体面貌。这是现今得以研究汉语同义词的形成和发展的前提。中国传统语言学肇始于语义研究,这为我们的语义研究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从宏观考察,汉语同义词的形成和发展,可分共时和历时两种情况。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17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前提和条件

      词汇的丰富是语言发达的重要标志,而同义词的丰富则是语言富有表达力的重要标志。要研究汉语同义词的形成和发展,首先,汉语丰富的词汇本身应具有完整的面貌;其次,其本身还具有连续性并有着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我们所以能研究同义词的形成和发展,就是得益于汉语历史悠久的词汇,是由汉字所记录的。汉字是词符文字,即形、音、义相统一的文字,且绝大多数,一个字相当于一个词。不仅如此,更为重要的是,汉字还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使用的古老而又年轻的文字。据研究,“全世界各种语言所用的文字体系大抵不外出于四个来源:(一)美索不达米亚楔形文字;(二)埃及的圣体字;(三)中美洲玛雅人的图形文字;(四)我国汉族的方块字”。而如今,“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实际上早已灭绝了”,“埃及的圣体字也成了历史上的陈迹了”,中美洲玛雅人的图形字“自十六世纪以后也不再存在于世了”①,唯独汉字仍万古长青成为世界上唯一而又从未中断使用的文字。正是由于汉字所具有的这种延绵不绝的独特优点,保存了汉语词汇的总体而连续发展的整体面貌,并为从汉语词汇中分析研究同义词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这是一个得天独厚,不可或缺的前提。如果没有这个前提,研究汉语同义词的形成和发展,是很难想象的。音素文字因不能适应实际语音的变化,往往产生与语义脱节的现象。因此,有的学者认为:“现代的英国人、美国人看六百年前诗人乔叟(Geoffrey Chaucer)的诗,据说有点像看外国诗。”②汉字有着近四千的历史。我们不妨设想,如汉字在发展中改用音素文字,即使从未中断使用,也很难甚至完全不可能理解汉语的早期的词义,当然也就更谈不上研究该语言中同义词的形成和发展了。

      词义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何谓词义?这个看来不成问题的问题,但一经理论化,便成为一个不容易说清楚而引起争议的问题。应该说,我们今天所以能研究汉语同义词的形成和发展,是得益于我国传统语言学。我国的传统语言学,习称训诂学,就肇始于词义研究。我国先秦时期,就产生了一批奉为经典的著作。训诂学就是为准确理解这些经典著作应运而生的。当时每种经典,学各有师,口耳相授,代代相传,早在战国时期,约公元前四世纪开始,经汇集整理,产生了第一部语义学著作,即被称为训诂学鼻祖的《尔雅》。晋人郭璞称《尔雅》是“六艺之钤键”(郭注《尔雅·序》)。“六艺”就是汉人所说的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周礼》《仪礼》《礼记》的统称)》《乐经》《春秋》。“钤键”,即钥匙。这就是说,《尔雅》是打开“六艺”的一把钥匙。更难能可贵的是,《尔雅》还关注同义词的研究,是“辨同实而异号者”(同上),是一部具有同义词性质的著作。“大致说来,《尔雅》是罗列古人所用的同义词,而用当代的词语来解释它们”③。这就为研究共时的同义词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二、共时和历时

      同义词的形成和发展,从宏观考察和微观研究综合分析,可分共时和历时两种情况。共时是指同一时期内相对静止的词义现象,历时是指词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词义现象。同义词是词义总体中的一部分,自然也存在共时、历时两种情况。

      共时的同义词主要是指早期形成的同义词。一般来说,先秦时期的同义词,多为共时形成的同义词。古人常常把这种现象称为同实而异名。如《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郭璞注:“明同实而两名。”孔颖达疏:“古者贵贱所居皆得称宫。”这就是说,在古代(指先秦时期)“宫”和“室”都是指居室。据研究,“宫”“室”的最初意义都是穴室。甲骨文中的“宫”字,像几个方块,“象有数室之状”或“此室达于彼室之状”④。“在远古时期,室就是穴,穴就是室”⑤。随着社会的发展,居住条件的改善,这些穴室才由地下升到地面,建成有屋顶和墙壁的居室。再如“文”“名”两词,在先秦是一对同义词。如《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为武。”杜预注:“文,字也。”《仪礼·聘礼》:“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汉郑玄注:“名,书文也,今谓之字。”郑玄注文的“今谓之字”说明,“字”在先秦还没有文字的意思,是在秦汉时期才加入到“文”“名”这一组同义词的行列中来,与“文”“名”成为一组历时形成的同义词。

      历时形成的同义词,是指词或词义在发展变化中加入进来的同义词。如上面所说的“字”就属这种情况。再如“宫”,与“室”是一对同义词,但在秦汉时期又引申出宫殿义,与“殿”形成一对同义词。《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陆德明释文:“古者,贵贱同称宫。秦汉以来,唯王者所居称宫焉。”而“殿”的本义,《说文》认为是敲击声。《说文》:“殿,击声也。”但此义古籍中未见使用。经传中“殿”多用为殿后义。约在战国末期,始偶见“殿”用于殿堂义。秦汉时期“殿”才稳定于宫殿义,并与“宫”异文。《汉书·东方朔传》:“秦兴阿房之殿而天下乱。”“阿房之殿”,即阿房宫。“宫”“殿”就是在词义的发展变化中所形成的同义词。再如“书”“写”,在先秦“书”表示书写、书信等义;“写”表示模拟、移置、宣泄等义。两词意义互不相涉,到了西汉时期才形成同义词。这种历时所形成的同义词,在古汉语同义询中占绝大部分。

      三、形成和发展

      同义词的形成,是事物(含抽象事物)有同有异在语言中的反映。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同一群体的社会成员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反映社会成员在交际活动中所涉及的范围,而语言中的词,则反映在交际活动中所涉及的事物。在不同社会时期,社会成员的思维状态、认识方式有所不同,反映在语言上的同义词也往往有所不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