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货币危机预警与经济危机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若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王飞,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巴西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经济学博士。

原文出处:
拉丁美洲研究

内容提要:

巴西历史上曾饱受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折磨。2015年以来巴西发生了连续两年负增长的经济危机,而巴西货币雷亚尔进入贬值区间、汇率连续两年大幅波动似乎预示了此次经济危机。中国和巴西的经贸合作进入贸易和投资双轮驱动阶段,雷亚尔币值的稳定对中巴经贸关系有着重大影响。本文采用KLR信号模型,依据1988-2015年巴西月度经济变量指标数据,通过设定“正常值”和“阈值”观察指标的异常波动,对指标在监测时间段内的异常波动与货币危机预警联系起来,从而建立了一个具有巴西特点的早期货币危机预警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在选取的15个经济预测指标中,有14个被证明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其中,实际利率差、实际利率和M2/国际储备是最有效的监测指标。中巴两国未来的经贸合作应充分考虑汇率因素在贸易和投资中的影响,而建立早期货币危机预警系统、助推人民币国际化是进行风险规避的有效手段。


期刊代号:F8
分类名称:世界经济导刊
复印期号:2017 年 07 期

字号:

      经济和金融全球化使金融危机的传导范围扩大、传导速度加快、危害加深。美国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影响至今仍未结束。新兴大国崛起推动了世界经济的结构性变革,世界经济从传统的“中心—外围结构”走向“双循环结构”。①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相互之间的作用也在加深。新兴经济体虽然通过结构性改革实现了利率和汇率市场化,积累起一定规模的外汇储备,但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大环境下难以独善其身。

      历史上,拉丁美洲是货币危机频繁发生的地区之一。伴随着货币危机,拉美国家往往还会爆发银行业危机。在货币危机和银行业危机两个“孪生兄弟”的作用下,发生危机的国家经济增长的持续被中断。巴西是拉美地区最大的国家,历史上曾饱受经济和金融危机折磨。2003年全球大宗商品超级周期开启后,巴西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实现了连续多年的增长,经济总量在2006年和2010年先后突破1万亿美元和2万亿美元,全球排名一度超过英国。但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从2011年中期开始,巴西经济增长出现颓势。2015年,巴西经济衰退3.8%,2016年继续衰退3.6%,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首次出现连续两年的经济衰退。随着穆迪公司在2016年2月将巴西主权债务评级下调,世界三大评级机构均已将巴西主权评级降至垃圾级,评级展望均为负面。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的《世界经济展望》将未来两年巴西的经济增长预期进一步下调,并认为巴西将陷入更长期、更严重的经济衰退。与此同时,巴西货币雷亚尔剧烈波动,2015年贬值41%,成为拉美地区乃至全球表现最差的货币。根据西班牙毕尔巴鄂比斯开银行(BBVA)的研究,巴西货币危机指数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显露出升高迹象,2016年年初危机指数已经上升了87.5%,处于崩溃边缘。

      中国和巴西建交40多年,两国关系已经步入稳健成熟的新阶段。巴西是中国重要的合作伙伴和原料供应地,中巴合作已经从传统的贸易领域向金融和投资领域进阶,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和金融机构进入巴西。目前,巴西是中国在拉美的第一大贸易和投资伙伴国,中国连续7年保持巴西最大的贸易伙伴地位,双边贸易额占巴西对外贸易总量的20%。截至2015年年底,中国企业对巴西直接投资存量达到38.77亿美元,在巴西设立的中资企业超过200家,中国企业在巴西签署承包合同总额为187.7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28.7亿美元。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中拉产能合作的推进,巴西成为中国重要的海外投资目的地,尤其是巴西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巨大需求为中巴产能合作提供了契机。历史上,巴西曾多次发生经济和金融危机,其币值短期内大幅升值和贬值现象屡见不鲜。对巴西货币危机进行预警研究,有利于中国进行海外风险布控,帮助中资企业及时规避金融风险。

      一、文献回顾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金融危机预警指标体系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汇率、出口及外汇储备等外部因素的变动被认为是危机预警的先导指标。对于货币危机的研究需要回答两个问题:危机的识别和预警系统的设立。

      (一)外汇市场压力与危机识别

      金融危机一般表现为本国货币突然大幅度贬值、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大规模贷款违约、股市低迷以及银行压力加大等,且这些问题往往会联合出现。有学者归纳了两种定义危机的方法:量化以及事件标识。对于通货膨胀和汇率危机,第一种方法较为适用,而事件标识法则更多地被用来确定债务和银行业危机。③根据国际组织通常的定义,当一国货币贬值超过25%且贬值率的增长率不低于10%,即可以确定遭遇货币危机。但是,现实中的货币当局往往具有独立的货币和汇率政策,可以利用外汇储备进行干预,单纯利用某一临界值判定货币危机的起始显得过于狭隘。目前,学术界通常采用外汇市场压力(EMP)对危机进行识别。EMP这一概念最早在20世纪70年代被提出,用汇率衡量一国面临的外部冲击。当官方不通过外汇市场进行干预或使用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进行调节时,压力的不断积累就会导致危机。④关于EMP指数的计算主要包括三种表现形式:汇率变动、利率调节以及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操作引起外汇储备的变化。有学者认为,当外汇市场压力指数超过其均值的1.5倍标准差时即可认定此时压力较大,可能导致危机。⑤

      有学者对新兴经济体汇率崩溃导致货币危机进行了全面研究,认为外汇储备和利率的变动并不是货币危机的认定指标。这显然与此后爆发在新兴经济体的危机特征不符。中央银行对利率的调节能够掩盖部分汇率变化的压力,而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会改变一国外汇储备进而影响市场预期,尤其是对于金融体系并不完善的新兴经济体。早期的研究认为,新兴经济体的利率并未市场化,因此EMP指数的计算在汇率之外只纳入了外汇储备一个指标。而大多数新兴经济体在新自由主义和华盛顿共识的指导下,基本完成了利率的市场化改革。特别是巴西等拉美国家在实行了通货膨胀目标制之后,利率成为央行唯一的货币政策调节工具,面对汇率和通货膨胀双稳定目标,利率的变动必然会影响EMP指数。有学者认为汇率崩溃与通货膨胀攀升总是同时发生,当每一季度的货币贬值超过15%,即为遭遇危机。有研究使用了南非地区的微观数据和GARCH模型对潜在汇率的波动进行模型构建和数据分析,发现这些波动可以对危机发生提供预测信号。⑥有学者将危机范围扩大为金融与实体经济部门,除了外汇市场压力指数中包括的变量,还选择了股票市场回报率、真实GDP变动、工业产值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助作为危机预测的指标变量。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