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调整

作 者:
陈锋 

作者简介:
陈锋,1955年生,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

原文出处:
历史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1997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清代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几经变动与调整,就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关系及其性质而言,清代前期与后期是大为不同的。前期,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调整,主要反映出在户部控制之下,钱粮起运、存留比例的变动:后期,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出现混乱格局,有关调整主要反映出中央财政的运转失灵和财权的下移。

      一、起运、存留比例的变动

      起运与存留,一般被视作中央和地方在财政收入上的重新分配,按照《大清会典则例》的解释,“州县经征钱粮运解布政司,候部拨,曰起运”;“州县经征钱粮扣留本地,支给经费,曰存留”〔1〕。 所谓“起运”,即各地所征收的钱粮按一定比例起解户部及各部寺监,或听候户部协拨他省兵饷要需,作为国家经费开支之用(包括京饷、协饷、藩库存储银以及雍正五年后的留贮银、雍正八年后的分贮银),属于中央财政:所谓“存留”,即各地所征收的钱粮按一定比例存留本地,作为地方经费开支之用,属于地方财政。

      与其他制度一样,清廷入关后依然沿袭明代的起运、存留制度,起运、存留比例大致仍依其旧,如江苏巡抚汤斌所称:“本朝定鼎,田赋悉照万历年间则例……顺治初年,钱粮起、存相半”,但随后即因“兵饷急迫,起解数多”〔2〕。这种因军费紧急、 中央财政困难而采取的削减地方财政、变存留为起运的措施,在清初曾陆续实行,成为当时一个重要的财政政策。其中,较大规模的裁减存留,肇始于顺治九年(1652年),该年四月,“户部以钱粮不敷”,遵旨会议筹措款项,将“州县修理察院铺陈、家伙等银”、“州县修宅家伙银两”、“州县备上司朔望行香纸烛银两”、“在外各衙门书吏人役工食银两”等项悉加裁减,变为起运钱粮以应军需〔3〕。顺治十一年(1654年)六月, 户部又奏称:“国家所赖者赋税,官兵所倚者俸饷,关系匪轻”,“又会议裁扣工食等银二十九万九千八百余两”,“将所裁钱粮于紧要处养赡满洲兵丁”〔4〕。顺治十三年(1656年)九月,在钱粮不敷、 中央财政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再一次大规模地“裁直省每年存留银两”,其裁减项目与银额如下表所示〔5〕:

       裁减项目裁减银额(两)

      抚道按臣巡历操赏花红银6292

      预备过往各官供给下程柴炭银 171064

      督抚按巡历造册纸张、扛箱银

      28916

      衙门桃符门银价值银1421

      孤贫口粮、柴薪、布匹银

      87767

      朝觐、造册送册路费银 11748

      生员廪膳银 126818

      考校科举修造棚厂工食花红银 88087.5

      乡饮酒礼银4515

      修渡船银

      20707.5

      修理察院公馆银 6052.5

      进表路费银 3626.5

      渡船水手工食银 10888.5

      巡检司弓兵工食银

      23289.5

      督抚府州县书役工食银 162341.6

      合 计 753534.6

      这次裁减的地方各项经费达75万余两之多,也被全部移作军费,如户部尚书车克所说:“十三年因钱粮入不敷出,缺额四百四十余万,随经诸王、贝勒、大臣、九卿、科道会议,于存留各款裁减,以抵不敷兵饷。”〔6〕此后,裁减地方存留仍续有举行,如顺治十四、 十五年(1657、1658年),康熙元、二、三、五年(1662、1663、1664、1666年)等〔7〕。到康熙七年(1668年),各地的存留银额只剩338.7万余两,与该年田赋银2583.9万两相较,起运比例为86.9%,存留比例仅为13.1%,与原来的“起、存相半”比较,已是少得可怜。然而,清廷为了改变中央财政的窘迫局面,该年又裁存留银1744369两零, 实际存留银1643237两零,存留仅占6.4%,因此,导致地方经费无着,弊端百出。康熙帝在大臣们的疏谏下,始同意将“康熙七年所裁各款自九年为始,复其存留”〔8〕,也就是说,存留仍为338.7万余两。

      不久,三藩乱起,“各处用兵,禁旅征剿,供应浩繁”,又开始削减地方存留,作为筹措军需的重要方策。起初,山东巡抚赵祥星“以暂裁通省存留支给等银二十余万两充饷,先后具奏,均奉旨嘉奖。寻授为兵部右侍郎”〔9〕。此后,康熙十四年(1675 年)正式议准“暂移存留事案”,奉旨“裁减驿站官俸工食及存留各项钱粮”,随后,各地先后以裁存留报闻。当时有所谓“存留钱粮,尽裁充兵饷”之说〔10〕。

      从有关方志的记载也可看出,三藩之乱期间确实将此前的剩余存留钱粮“尽裁充兵饷”,几乎没有什么剩余。为了较系统地说明问题,兹以直隶东安县为例,将原额存留银、顺治朝裁减存留银、康熙朝三藩之乱期间裁减剩余存留银的情况列表如下〔11〕:

      存留银类别 原额银(两)

      顺治朝的裁减 康熙朝的裁减

       顺抚吏书廪给银 108十三年裁90两元年全裁

       霸州道快手工食银

      86.4 十三年裁14.4两十五年全裁

       府尹柴薪银

      42未裁 七年全裁

       儒学斋夫工食银

      24 十三年全裁

      知县俸薪银

      63.5未裁十五年全裁

      心红纸张银 20 十三年全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