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17)05-0153-06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毛泽东哲学就是在中华民族迫切需要秩序重建和意义重塑的民族危急时代产生的。毛泽东哲学从中国社会实际和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思考出发,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对时代课题作了总体性解答,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其思想影响和意义早已经超出了国界,跨越了时代,深刻改变了世界。但什么是“毛泽东哲学”,毛泽东哲学的内核是什么,如何合理命名“毛泽东哲学”,仍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毛泽东哲学”命名之难与几种代表性的命名活动之考察 对“毛泽东哲学”的命名,向来充满争议和困难。王南湜教授曾指出,毛泽东哲学研究中的一个令人感到十分困惑的问题,“那就是在流行的哲学教科书体系与毛泽东自己的特有的哲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而人们又通常将这两种哲学置放在一起,特别是将毛泽东特有的哲学纳入到教科书体系之中,这往往既导致了教科书体系逻辑上的不自洽,也使得毛泽东独特的哲学思想被遮蔽”①。所以王南湜试图从理论旨趣与实践旨趣的双重视角、双重逻辑去说明毛泽东哲学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不一致性或实质上“不是同一种哲学”。王南湜理解毛泽东哲学的双重视角、双重逻辑论的思路固然道出了学术界对毛泽东哲学命名活动的困境,但困境却有待破解。需要指出的是,毛泽东哲学的理论话语、文本确实与其实践活动之间有一种“矛盾”性内在张力关联存在,但不能说“不是同一种哲学”,因为理论和实践、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本来就存在一种张力,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不可能完全一致,现实世界的持续变动一定会引起理论解释活动的修正。因此,必须还得从“哲学观”和对毛泽东哲学的核心范畴的确立上去澄明毛泽东哲学。 从对“毛泽东哲学”的通常命名或设置来看,除了如“斗争哲学”、“民粹主义”、“唯意志论”和“心理主义”等的理解路径可“悬搁”外,比较普遍的有三种。一是毛泽东哲学的“儒学化”理解,夸大传统思想文化对毛泽东的影响和在毛泽东哲学中的地位,夸大毛泽东哲学同马克思哲学的异质性;二是以比较便捷的方式把毛泽东哲学命名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三是从西方近代意义上的知识论框架出发,把毛泽东哲学看作是一种近代认识论或苏式教科书的仿制。这三种理解命名因其过于简单、取巧、轻率,既不能探明毛泽东哲学的真相和说明其价值,也与毛泽东哲学智慧极不相称而引起普遍的失望。 面对“毛泽东哲学”命名之困境,毛泽东哲学的研究者一直试图引入新的理论范式和视角来迫近、深达毛泽东哲学的本真。如“人学”、中西哲学融合、实践哲学等,甚至也有从结构主义视角、后现代视角来重新观察和命名毛泽东哲学的。②这些新的命名活动都在表明毛泽东哲学研究逐步走向深入。其中比较有影响和值得关注的是从实践视角来赋予的毛泽东实践哲学、实践智慧的命名,如李佑新教授认为,“以实践哲学的范式来重新理解毛泽东哲学思想”,“实际上这样的理解更能贴近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性质”,“毛泽东哲学思想在基本性质上是与马克思哲学一致的,即都是实践哲学”③。但实践视角和实践哲学的解读对于理解毛泽东哲学的当代价值、世界影响以及“人生意义”维度,还有值得推进和深入之处。 因此,必须在新的哲学观视域中命名“毛泽东哲学”,寻求毛泽东哲学“吾道一以贯之”的且能使毛泽东哲学的独特创造、影响、意义得到合理理解的内核。 提出一种哲学命名,首先应该澄清其前提和方法,“毛泽东哲学”的命名须基本满足如下理论和方法上的条件:一是须以符合哲学活动的目的和哲学史实际呈现出来的哲学观来进行命名,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效确定一个哲学家的核心范畴和理论。这是命名的基本前提;二是对“毛泽东哲学”的命名既要切合毛泽东哲学的实际内容的总体性,在毛泽东哲学总体性的理论和实践贡献中确定其名称,做到名实相符,也要能兼容目前的各种外围的命名,使毛泽东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的亲和性关系得到合理的说明,把它放到合理的位置,甚至不能以毛泽东本人个别情况下的个别论断为根据;三是这个命名能充分合理地解释毛泽东哲学的世界性影响的事实和意义。否则,各自抓住毛泽东哲学的某方面或毛泽东本人某种情况下的论断(如“哲学就是认识论”),自然难以圆融通达,使毛泽东哲学晦而不明。 在此,通过引出新的哲学观视域——哲学是“秩序”建构和“意义”形塑的活动——和对毛泽东哲学中“一以贯之”的核心范畴的探寻,尝试对“毛泽东哲学”提出新的命名:毛泽东哲学是以“人民民主”为核心范畴的关于“秩序”与“意义”的世界哲学理论形态,从而不仅使毛泽东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得到应有的合理说明,又能以此统摄毛泽东哲学各方面的独特理论创造——如自觉能动性、实践智慧、矛盾特殊性等,充分阐释毛泽东哲学影响和改变世界的那种奠基性的东西,走出毛泽东哲学研究的困境。 二、“秩序”与“意义”的哲学观视域中的毛泽东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