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市镇的市场机制

——吴江个案再分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樊树志,1937年生,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原文出处:
中国经济史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1997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1986年9月25日,我在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以《明清江南市镇的实态分析——以苏州府吴江县为中心》为题,作了一次学术讲演。承蒙岸本美绪教授的好意,将我蹩脚的日文原稿加以精心润色,发表在东京《中国近代史研究》杂志第五集上。该文对吴江县的盛泽镇与黄溪市、震泽镇、平望镇与同里镇、黎里镇与章练塘镇的实态,特别它们的商业功能,作了粗略的述评。在结语中指出:市镇的行政地位介乎县城与乡村之间,但它的经济地位大大超过了县城。吴江是丝绸之乡,丝与绸的集散地是震泽镇、盛泽镇,而不是县城,此外平望镇、黎里镇、同里镇等的工商业也要比县城昌盛得多。因此,吴江县如果没有盛泽等市镇,几乎没有吴江经济发展可言[①a]。

      相隔十年之后,1996年10月18日至21日,我陪同日本鹿耳岛经济大学田尻利教授、神户甲南大学稻田清一助教授,赴吴江档案馆查阅历史档案,看到了江南一般县级档案馆十分罕见而又数量庞大的历史档案。这些从晚清到民国时代的文书档案,令我辈大开眼界,加深了对江南中心市镇商业运作的动态认识,并且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冲动,促使我撰写成文,公诸同好。

      一、机户、绸行、绸领投与市场

      吴江县在明清乃至民国时代以盛产丝绸闻名于世,震泽的丝,盛泽的绸,各领风骚数百年。

      地滨太湖,位于吴江县治西南九十里的震泽镇,四乡居民“以蚕为业”,农家“颇善治丝”,所缫之丝,较他处更光白,细者可为纱缎经,俗名经丝;稍粗者多用以织绫,俗名绸丝。四乡农家所产经丝、绸丝集中于镇上丝行,由丝行转售各地客商,行销全国,出口海外,其繁荣程度并不亚于邻近的湖丝集散地南浔镇[②a]。

      位于吴江县治东南六十里的盛泽镇是后起之秀,直至明初仍是一个村落,嘉靖年间才成为一个居民百家的小市,明末清初发展成“以绫绸为业”的大镇,“每日中为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丝绸之利日扩,南北商贾咸萃”,“蕃阜气象,诸镇中推为第一”。乾隆时可与苏州阊门繁华商业区相媲美,“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万金至者无虚日”[③a]。

      震泽镇的丝业,盛泽镇的绸业,加上同里镇,平望镇的米业,构成吴江三大经济支柱,而盛泽绸业尤为翘楚,成为全县经济久盛不衰的中流砥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盛泽绸业的兴旺与否决定了全县各行各业的命运。1937年的《江南副业报告》指出:“盛泽市镇之繁华,人民之富庶,皆盛泽绸造成之。昔年兴隆鼎盛时,远近商人皆挟资赴盛泽坐镇办货,惟其行旅之繁,酒家、宾馆、舞榭、歌楼均乘时而兴,各处人士慕盛泽之繁华,亦邀宿其间。镇人又年举盛[会],人人庆祝号台,所以往来繁盛一如都市……总之,盛泽人民之衣食,吴江四乡之富力,直接间接均由盛泽绸造成,关系特殊,为江南实业史上重要之一页。”[①b]

      个中缘由,耐人寻味,笔者拟对此略加剖析。

      众所周知,丝是农家养蚕缫制的产品,殊不知,花色繁多、质地精良的盛泽绸,诸如绫、纺、罗、纱、绢之类,莫不出于农家手工织机。这种从事织绸的专业农户,也称机户,但他们并不是手工作坊(机坊)中的那种机户,而是个体农户。这种传统由来已久。乾隆时编纂的《吴江县志》、《震泽县志》都说:“绫绸之业,宋元以前惟郡人为之。至明熙、宣间,邑民始渐事机丝,犹往往雇郡人织挽。成、弘以后,土人亦有精其业者,相沿成俗。于是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童稚挽花,女工不事纺绩,日夕治丝。”[②b]同治年间编纂的盛泽镇志,反映的依然是这种情况:“近镇四五十里间,居民尽逐绸绫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③b]

      1880年江海关帮办罗契(E.Rocher)在调查江南丝绸生产时,所反映的情况与上述记载大体一致:“盛泽丝绸的组织结构形式完全同于苏州。这里有许多规模巨大的商行,从四乡农民手中收购绸缎,农民卖掉绸匹后买回生丝再生产绸缎。(农民)织机总数接近8000台,集中在以镇为中心半径12.5公里的周围地区。”[④b]罗契的这段话无疑是见闻实录,不过他的估计数字似乎偏小了一点。盛泽镇四五十里间农民都从事机织,他却说“半径为12.5公里”,此其一。其二,关于织机8000台也有问题。这一方面是由于散处四乡的农民织机难于统计,当地人说得好:“盛泽织绸……皆零星机户,散处乡间,工人即系本地之乡人,纯为家庭工业。全镇究有织机若干,并无稽考,虽业中人亦不能道其详,盖乡人之居室即为其织造之工场。凡机户家庭人口多者,便有织机三四具,人口少者,只有一二机。”[⑤b]盛泽在康熙时已是一个居民万户的大镇(包括四乡),其后人口不断增加,按每户三四台至一二台织机估计,近镇四五十里间的织机肯定超过一万台以上。另一方面罗契的考察而过于狭窄,这可从以后的调查报告中得到佐证。1934年吴江县立蚕桑场主任孙守廉指出:“盛泽为本县绸业中心,昔年多用木机织造,近镇机户在一万以上,每机三人管理,依织绸为生者达三万人。”[⑥b]由此可见盛泽四乡农村织机在一万台以上,鼎盛时代或许可能接近二万台。

      四乡农村机户从事强织绸的盛况,可以从另一绸业大镇双林镇得到印证。双林镇盛产绫绢,1919年至1921年时最盛,附近各乡有脚踏织机2000多台,从事织绫绢者多至五六千人,分散于农村每家每户,年产量达240万米[①c]。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