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中国经济史研究综述(之一)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中国经济史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1997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总论

      无为

      有关经济史理论和方法 本年度,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吴承明的《市场·近代化·经济史论》。书中收录了作者1986—1995年论文19篇,分三组:关于经济史理论和方法6篇,关于中国近化问题7篇,关于市场问题6篇。其中虽有对具体问题的论述,总的讲是围绕着经济史理论和方法这个中心展开的。作者主张在马列主义指导下广收博采古今外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尤其重视经济学理论在经济史研究中的作用。作者强调任何伟大的经济史理论在历史长河中都会变成一种分析方法,马克思主义是最高层次的、世界观意义上的方法,但仍然是一种方法,而不是教条。这一精彩的阐述既坚持了马列主义的指导,又与教条主义彻底划清了界线;在研究中既积极吸收西方经济理论和方法,又避免把这些理论当作只需填充材料的框架的洋教条。在书中,作者阐述了他的发展观和内因论。他认为中国经济史虽有曲折和跌宕,但仍是一部不断发展的历史,具体到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他批评了“沉沦观”,又提出胜“古代封建主义”一筹的“近代封建主义”的概念,与此相联系,他强调了传统经济内部所包含的能动因素,认为中国的近代化应注意发挥传统经济中积极因素的作用。作者又非常重视经济史中交换和流通的作用,重视对市场史的研究,认为市场史理论应建立在生产和交换两极上。思想深邃,行文明快,是本书的鲜明特点。这是新时期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开创风气、领导潮流的重要著作之一。

      田昌五的《中国历史体系新论》(山东大学出版社)也于1995年问世。该书收录了作者已经发表和没有发表的论文15篇,其中包括他为《中国封建时代经济史》所写的长篇“总论”。作者认为中国马克思史学受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五种生产方式理论和欧洲中心论的干扰和影响(作者尤其强调前者),应该从这些干扰和影响中摆脱出来,寻找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他所建立的中国历史“新体系”把中国历史划分为“洪荒时代”、“族邦时代”和“帝制时代”。他反对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论,认为中国封建经济,包括土地制度、商品经济等都是循环发展的。

      秦晖、苏文的新著《田园诗与狂想曲》(中央编译出版社96)试图在对“关中模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前近代社会形态进行理论重构。他指出明清至土改前的关中社会自耕农占绝大多数,地主及其占有的土地很少,租佃关系不发达,但利用权势聚敛财富、压迫百姓的封建势力却是存在的;这与以地主土地私有制和租佃制为基础的封建地主制经济理论大异其趣。他认为马克思所理解的封建社会是自然经济下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共同体。他批评“郭沫若学派”不把人身依附化和自然经济化视为封建化的本质,是一种“自由封建主义”学说,其根源可追溯到斯大林的以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基础,而不讲人身依附关系的封建主义理论。

      关于土地所有制,李埏写了《三论中国封建土地国有制》(思相战线1),他强调要区分国有土地的所有权、占有权和使用权,强调要从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的消长来寻找土地国有制和土地私有制起伏变化的根源。赵明则把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人身依附关系的根源追溯到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即血族关系,其表现为等级制,并强调人身依附与自然经济的相关性(试论人身依附关系和等级的社会根源/史学理论研究1)。任春明论述了《关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几个问题》(广东社会科学96.6),强调要研究商品经济的不同形态及其功能差异,强调要从产业递进认识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变迁,而地理环境、市场需求和产业间的相互关联度是工业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他通过中西对比揭示其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讨论“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文章较少,作者仅见赵立坤的《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综合考察》(求索4)。95年秋以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为中心的第九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史学理论研究》96年发表了朱政惠的综述文章。

      董琦利用环境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以史前时期环境变迁为例,考察了《自然环境的变迁在社会形态发展中的作用》(东南文化1)。指出自然环境的变迁必然引起经济形态的改变和文化形态的转变,对社会形态的发展可以有多种影响,视具体条件而异,决定社会形态发展方向的还是人类社会自身。

      《中国经济史研究》96年第一、二期发展了一组“纪念创刊十周年笔谈”文章,其中不少谈到了经济史的理论和方法。如陈振汉介绍了美国新经济史学发展状况,批评其不从历史实际出发和忽视社会文化因素作用的倾向,提出中国经济史学家应与社会史学家密切合作。赵德馨呼吁加强经济史理论和经济史学理论的研究。刘佛丁强调新理论和方法的引用。李文治提倡把地主制经济的发展变化作为中国经济史的线索。杨国祯提出要建立中国自己的海洋社会经济史。陈支平批评区域经济史研究中“孤立化”和“自夸化”的倾向。陈春声、刘志伟认为注重中国经济史研究自身学术传统,重视典章制度研究等。

      关于经济史研究方法有两篇文章值得注意,一是吴承明的《利用粮价变动研究清代的市场整合》(中国经济史研究2),这对有关的一组研究论文的述评,介绍和比较了利用粮价研究市场整合的各种方法,指出它的适用范围和应注意事项,很有深度。二是袁林的《甘宁青历史饥荒统计规律研究》(兰州大学学报4),该文采用等级式量化方法,以年为单位,以饥荒区域大小为基本依据,将上古至民国甘宁青地区饥荒史料转化为量化数据,然后用统计学方法进行频次、阶段、周期分析,以发现该地区历史饥荒的一些统计规律。这是计量方法应用于经济史研究的一种尝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