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30年代经济危机对世界整体发展进程的影响

作 者:

作者简介:
杨泽伟,武汉大学法学院博士生,武汉 430072

原文出处:
世界历史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1997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30年代经济危机不仅是资本主义世界在经济上的一次大危机,也是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场大危机。这次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带来了一系列重大的变化,对世界整体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长期以来,史学界对30年代经济危机影响的研究,主要是论述这场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带来的巨大破坏性,而很少考虑它对世界整体发展进程的作用。我们认为,世界历史发展的整体性问题是世界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列宁早就明确指出:“世界历史是个整体,而各个民族是它的器官。”[①a]加强世界历史整体发展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从更高的层次上把握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推进世界史学科的研究。鉴于此,我们拟就30年代经济危机对世界整体发展进程的影响略作粗浅的分析。

      (一)

      30年代是世界整体发展进程向更高阶段演进的一个过渡时期。

      20世纪初,世界已形成一个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各民族各国家的历史已开始纳入世界历史之中。从此,世界进入以整体发展为根本特征的新阶段,开始了人类有史以来一场伟大而深刻的变革,在科学技术、经济发展、阶级结构、社会制度、政治格局、国际关系、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使世界成为一个矛盾的统一体,牵一发而动全身。世界整体开始制约、规定着各国的存在和发展。不过,这一时期的世界整体性还处在一种初始阶段,整体化程度并不高,也不很完备,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还残留了世界整体形成以前的许多陈迹,人们对世界整体发展的认识也存在着明显的滞后性。二战后,世界的整体发展更为明显,更加加强。一方面,世界各国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更加紧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更加明显,各国历史进一步向世界历史转变;另一方面,世界各种矛盾更加尖锐激烈,相互关系更加错综复杂,历史进程更加曲折多变,扑朔迷离,出现了囊括全球的世界经济、政治体系。而这种世界整体性的加强发韧于30年代经济危机;换言之,30年代经济危机是世界整体发展进程向更高阶段演进的强大推动力,是世界整体发展进程走向更高阶段的酝酿和准备时期。

      首先,30年代经济危机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从一种体制向另一种体制的过渡。

      一战打破了以英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一战前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以金本位制为主体的世界货币制度,这种金本位制是英镑本位,英镑代替黄金执行国际货币的职能,英镑是国际上的计价单位、支付手段和储备手段。伦敦既是世界金融中心,又是最大的资本市场。在没有任何世界经济机构的时候,英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一战使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和以欧洲为中心的列强争霸的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以英国为首的旧的资本主义世界力量遭到了严重的削弱。因此,一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先后放弃了金本位制,[①a]英国逐渐失去了世界金融中心的主导地位,它不能再在世界经济中起主导作用了。[②a]20年代,英国采取了种种措施,力图恢复旧的世界经济秩序,再造昔日之辉煌。但由于英国经济一方面因一战而被严重削弱,另一方面又遭到1920—1921年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在整个20年代一直陷入隐蔽的危机之中,所以恢复旧的经济秩序的任务已非它力所能及。因此英国的努力始终未能成功。这正如英国财政部官员休伯·亨德森所说:“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已被永远毁掉了。要重建这个旧秩序,结果只能是徒劳无益和灰心失望。”[①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这种重大变化导致了30年代经济危机的爆发,而30年代经济危机又使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完全崩溃。这样,30年代经济危机就彻底摧毁了人们重新恢复一战前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妄想,开始了重建新的世界经济秩序的过程。1936年9月,英、法、美发表联合声明,提出要建立三国货币之间的持久平衡。为此,三国分别建立了外汇平准基金以维护货币稳定。法郎同时贬值25—40%,而在此之前,美元早已固定在黄金平价的60%,英镑的汇率也大致平稳。继《三国货币稳定协定》之后,英、法、美又在10月签订了相互之间黄金自由兑换的《三国黄金协定》。这两个协定的签订,为重新建立新的世界经济秩序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人们把它看作是建立正式的国际货币合作的先驱。1943年,美、英两国的有关专家研究了重建两次大战中所曾极为缺乏的东西:一种国际支付制,这种支付制能够同时承担交易和支付的必要平衡与可能膨胀。1944年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召开国际货币会议,达成协议,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按照布雷顿森林协议建立起来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国际金本位垮台后出现的第二个国际货币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美元成了主导的国际货币。它按固定价格与黄金挂钩,美元可以兑成黄金。各国货币按含金量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当会员国的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可以按固定的定额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取得贷款来弥补逆差。在出现基本的国际收支不平衡时可以调整汇率。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出现,标志着以美国为主导的新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的产生。

      其次,30年代经济危机加快了一般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并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之在大部分资本主义世界迅速扩大,直到二战后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合。

      列宁说:“资本主义如果不经常扩大其统治范围,如果不开发新的地方……,它就不能存在与发展。”[②b]据此,垄断资本的国际化是必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形成,30年代经济危机加快了这一发展步伐。由于各国的具体条件不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国也有着不同的表现。美国推行所谓罗斯福“新政”,在“反危机”的名义下,政府建立了各种“调节经济”的机构,利用国家政权大力促进资本的集中,并采用贷款、补贴、减税、订货、收购剩余产品、举办公共工程等办法来扩大垄断组织的实力。在英国和法国,除了加强卡特尔化和扶持大垄断组织之外,还实行了某些部门(如英国的电力输配网、法国的铁路等)的资产阶级“国有化”,以保证垄断寡头获取丰厚的收益。美、英、法等国家的政府还通过输出补助和保护关税等其他经济和外交政策,全面地支持垄断组织的对外经济扩张。在另一些国家,如德国、日本、意大利等,由于国内经济困难更多,阶级斗争激烈,为从新的大战中寻求出路,在30年代初即已把国民经济转向战争轨道,因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更加迅速。其主要表现在大规模的推行一战时期相似的各种战时经济管制措施,对原料、劳动力、资金和产品都实行严格的管理和分配。通过经济管制措施来大力发展与军事有关的生产部门,尽量限制消费品的生产,系统地降低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并剥夺其一切权利(包括转业、迁移的自由)。这些国家还强制实行卡特尔化,帮助大垄断组织控制中小企业。在对外政策方面,则直接发动军事侵略,来为垄断资本夺取市场。

      到二战后,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以及工业与资本的更大规模的集中,垄断资本国际化的规模大大加强了。同时,为了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维持和发展自己,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必须进行经济调节,组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合。初期的国际联合协定或组织是一种级别较低、约束力较小的松散性联合,如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以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后来,由于这种松散的国际联合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又逐渐出现一种更高级的、一体化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合,如欧洲共同体。

      再次,30年代经济危机促使旧经济学派危机理论的破产和凯恩斯主义的产生。从此,资本主义国家抛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开始实行了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