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农业革命与农业生产技术的变革

作 者:
杨杰 

作者简介:
杨杰,杭州大学历史系教授

原文出处:
世界历史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1997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历史学家认为,英国历史上的确发生过一场持续了三个世纪的农业革命。这场革命使英国农业在生产技术、耕作方法和组织形式上发生巨大的变化,使农业生产率较快地提高到一个能够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水平。从农业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看,农业革命发生在1560—1880年期间,大致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在1560—1660年间,其主要特征是生产技术革新在全国各地零星出现,但改革步伐踉跄缓慢;第二阶段是在1660—1760年间,各地涌现大量的改革思想,并广泛采纳新的生产技术;最后一个阶段是在1760—1880年间,尤其在1820年左右出现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构成农业改革的第二次高潮,人称“第二次农业革命”。

      英国农业研究先驱恩勒爵士早在1912年发表《英国农业今古论》名著,在高度颂扬这场革命对英国农业产生深远意义的同时,提出一种“从上往下看”的“精英论”。在他的笔下,英国农业革命是一小批上层社会改革精英的创举。圈地运动作为一项合理的改革措施促进大农场的发展,使英国传统的农业向资本主义的、生产效率高的现代农业转变。恩勒称这一时期的农业变化是“令人惊诧的变革”,但拒绝使用“革命”一词,理由是“18世纪的农场主的思维、生活和耕作与13世纪的农民比较没有多大区别,真正跳出中世纪的禁锢是在1760年以后的事。”恩勒的著作多次再版,一直被认定为是英国农业发展历史的标准教材。然而,从20世纪60年代起,英国农业革命的研究走向深入,恩勒的许多论点被否定,其权威地位也被钱伯斯和明根合著的《农业革命,1750—1880年》所取代。[①a]但是,在方法论上,钱伯斯和明根未能摆脱那种“从上往下看”的“精英论”。在他们的论述中,广大的农业基本生产者在农业革命的过程中似乎只承担着“被适应”、“被剥夺”、“被消灭”的角色,否认或低估他们的积极参与作用,故而不能全面解释农业革命的进程和性质。本文拟采用“从下往上看”的史学方法,考察农业革命时期英国农民在农业生产技术改革过程中的作用。

      一、农业生产制度的改革:诺福克轮作制

      恩勒在《英国农业今古论》中强调两个要点:一是1760年以后的议会圈地运动;其二,农牧业生产技术和方法的革新。同时,他认为无论是土地所有权关系的变革,还是农业生产技术和方法的变革,其根本目的都是提高粮食产量。的确,土地所有权关系的重新组构固然促进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但真正要提高农业产量必须彻底改革传统的耕作体制。诺福克轮作制的发明正是英国农业耕作体制改革的开始,也是启动英国农业革命的标志。

      英国传统农耕业遵循一套固定的耕作制度。在敞地农业地区如米德兰,流行传统的两轮或三轮耕作制,这种轮作制年复一年,皆由庄园法庭监督之下实行。诺丁汉郡拉克斯敦村的三轮耕作制传统延续到19世纪,全村耕地一分为三,即冬季小麦田、春季大麦(或豆子)田和休耕田,三年一个轮种循环。[①b]而休耕必然导致1/3的土地没有粮食收成。这就是英国传统农业耕作制度的最大缺陷,粮食产量增长缓慢的原因所在。提高粮食产量的原始方法是扩大土地耕种的面积,然而,时至1560年,英国的肥沃耕地基本上已被利用,虽有大部肥沃的沼泽地和水草地存在,却因劳动力和排水系统等问题未能将它们改造成良田。故而,英国农业改良的主要内容,不仅要进一步扩大耕地面积,更主要的是进行生产制度和生产技缩的革新。

      农业耕作制度的改革是一个英国广大农业基本生产者长期探索和实践的过程。16世纪始,英国东部地区的农场主找到一些有效利用休耕地的方法,其中的一种是利用演耕地种植两种新作物:罗卜和豆科作物。罗卜是16世纪初从荷兰引进的一种花园蔬菜,农民起初只在宅后菜园种植,在农业革命时期逐渐成为大规模种植的农作物。种植罗卜的优势有二:一是控制野草生长;二是提供牲畜的饲料。农民也可以在贫瘠土地上种植罗卜,增加收益。这两种新作物的种植产生了一种良性循环的农业效应:减少休耕土地又增加了牲畜饲料生产,充足的饲料可以饲养更多的牲畜,同时又生产更多的肥料,肥料的增加又提高了土壤的肥沃,可以提高粮食产量。更重要的是,一种新的轮作制应运而生,豆子与大麦夹种,罗卜种在两季粮食之间,休耕地被充分利用起来。小麦、罗卜、大麦和豆子连续轮种,这就是广大的农业基本生产者通过长期探索和实践而发明的“诺福克轮作制”。

      然而,恩勒却将诺福克轮作制的发明归功到领主汤逊德的头上。他这样写道:“1730年汤逊德爵士退出政治生涯,回归故里。把他在国外见到的农业耕种技术如种植罗卜和豆子的方法在自营地上进行实验。……由于汤逊德热心宣传种植罗卜、提倡改良农业,人们给他取了一个‘罗卜汤逊德’的绰号。”恩勒虽意识到半个世纪以前诺福克农民已经种植罗卜,却固热己见,说:“在汤逊德的家乡,农民到18世纪末才广泛种植罗卜。”[②b]言中之意,罗卜最初只在诺福克(某些地区)种植,然后在全国逐渐流传开来,约1760年左右引起一场农业的大变革。其实,新作物的耕种早在17世纪30年代以前就有记载。1682年约翰·洪盾写道:“三叶草、驴喜豆、车足草、罗卜等新作物的种植改良了土质,提高了草饲料的产量,满足了需求。”1720年丹尼尔·德夫也记载东英吉利亚的情况。[①c]约15年后威廉·亚伦又记录:“新发明的诺福克轮作制是在詹姆斯一世统治时期开始盛行于农耕地区,并在查理二世统治时期传播到全国。”[②c]这些新史料足以证明恩勒的汤氏发明诺福克轮作制说法的谬误。基于大量的史料,克里奇纠正了这一统治了半个多世纪的错误:“诺福克轮作制的起源要早于恩勒所说的年代。大约在1560年首先出现于粘泥土壤地区,17世纪在米德兰的各郡传播开来。“罗卜汤逊德”的农业改革实绩也属确凿,不过是发生在农业革命的末期而不是初期。[③c]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