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各项事业都向纵深方向发展,审计监督显得越来越重要。而在不断变化的审计环境中,只有不断拓展和更新审计内容和方法,才能不断提升审计绩效。而为了实现这一点,就需要对审计人才的培养提出更新、更好的要求。这是因为,高质量的审计人才在进行审计实践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保障资本市场的有序健康发展,保障国家利益不受损失,公共资金得到守护,同时也能给权力运行带上“紧箍咒”,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腐败行为的发生。此外,在新形势下,无论是企业年报审计还是财政审计和金融审计,无论是经济效益审计还是社会保障审计以及碳减排审计等,在所有这些经济监督活动中,都需要一定数量的、具备一定创新精神和专业技能的高水平审计人才参与其中。基于此,本文以创新教育为视角,对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等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借此为审计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信息,提升审计人员的审计判断能力、取证能力与协调沟通能力,更好地促进审计事业的进步和繁荣。 一、新时期审计人才培养的理念与审计学科的特色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审计事业在实务界逐渐复兴,而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走向深入,以市场需求为主导的注册会计师审计以及其他审计人才等,都因此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维护企业产权、维护利益相关者利益以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在当前时期,针对审计人才的培养理念都因此而发生了变化,审计学科的特色也更加鲜明。 (一)新时期审计人才培养的理念 审计工作是典型的“委托-代理”工作,无论是审计人员、审计主体和审计客体,都是按照这一关系统一到一起的。在委托代理理论中认为,资源提供者因为无法参加经营行为,也就不能知道其资源是否具有保值性,对于是否在目标的指引下对其进行了有效利用也就不得而知。所以,需要构建具有社会公信力的审计机构,以便对管理者的受托责任加以鉴证和评价。这样一来,资源提供者就能够监督代理人的行为,也能对目标的实现水平进行分析。倘若公司审计活动中诚信缺失,就会导致公信力下降,资本市场将要萎缩。而当资源提供者退出市场之后,审计行为也就因此而消失,审计的意义也就不复存在。从这个角度讲,审计教育或者审计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使之能够成为展现社会正义与社会责任的重要力量,维护审计事业的良好社会声誉,提升审计事业的发展绩效。 (二)新时期审计学科的特色分析 从审计学科和会计学科的相比来讲,审计指的是经济监督,而会计指的是基础性的经济核算与管理。审计和会计难以彼此兼容。它们的相关性是——审计以会计活动为对象,应该借助会计查账手段与工具。但是,这指的是审计主体作用在会计客体上的关系,而非两者角色与性质的融合。此外,审计监督的广度与深度已经越过了会计核算的领域,在会计工作中是难以涵盖的。可以说,近年来,会计对审计的影响与两者之间的关联都在减弱。此外,审计学科和会计学科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存在差异,教学内容、教学思路以及教学方法和工具的选择也存在较大距离。比如,会计学科的所有课程内容都难以提供给审计人员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即便在知识构成方面,也与现代审计的需要不相符合。具体而言,在审计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针对培养对象的知识结构进行设计,将法学、经济学、管理学与会计学等专业知识都要囊括其中,通过强调人才培养的知识性、灵活性和创新性,为审计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多智力支撑。 二、创新教育视角下审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审计机关与审计工作者为了维护所有者权益以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正在转变审计工作的方向,而这对审计人才的需求也产生了新的变化,并向层次性、高端化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影响,无论是注册会计师还是内部审计师,在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都还需要进步完善,尤其在创新教育视角下,审计人才的培养工作更是需要得到重视,以改变现有的瓶颈。 (一)审计教育思维固化 在很多审计机关中,虽然定期或者不定期的都要举办一些审计业务培训,但其中的培训内容却显得十分老套,培训效果并不显著。这是因为,一些审计人员的思维固化,审计方法单一,审计思路延续会计思维等。比如,在审计实践中,一些审计人员受到自身知识、技能、视野的影响,整个审计活动都以财务审计为主,试图通过账本审计的方式找到审计的价值。但是,由此一来,他们提出的问题势必要以财务管理层面为主,难以全面揭示审计业务领域和体制以及机制性的问题。此外,更为重要的是,在审计实践中发现的财务问题难以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研判,难以对原因与责任进行全面、细致、客观的分析,使得其中隐藏的问题无法被挖掘出来,影响审计绩效。 (二)专业教育口径狭窄 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审计工作的开展需要借助很多专业知识和技能。可是,在创新教育视角下,审计人才的培养却并未与之相适应。在审计教学工作中,具有较强审计经验和知识储备,以及较高综合素养的教师储量十分有限。而那些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却经常照本宣科,生搬硬套,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此外,在一些高等院校中,从事审计人才培养的青年教师占较大比重,他们普遍社会阅历浅显,实践经验缺乏,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无法得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此外,一些高校在审计专业的定位方面显得十分模糊,专业口径狭窄,教育教学的质量较低,以及培养的人才质量不高等。这种在教育教学理念上存在的局限,使得教师依旧按照旧的理念完成教学工作,这对提升审计人才的培养质量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三)人才培养理念滞后 目前,我国很多高等院校在审计人才培养层面上存在缺陷,尤其以教学理念上的局限为重。比如,一些院校在培养审计人才的过程中,以“理论教学”为主,针对“应用能力”的培养相对匮乏。实际上,一些成功的经验表明,审计理论课程的教学工作,通常先进行理论教学,而后进行实际操作。也就是说,为了提升审计人才的培养质量,需要以应用型教育为主,而非采用应试型的教育模式。但是,实际情况是,内嵌式和整合式的讲解较少,在传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较少介绍与之有关的实务操作。此外,审计课程应该由教师通过新的理念作为指导,但是部分审计专业教师却以会计学为主,“大审计”的审计人才培养观念并未建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