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班的故事》是审计署国际司表演的一出情景剧,成为2010年审计署机关春节团拜活动的高潮之一。该剧两幕,采撷非洲审计长研修班的接机、学习、生活、结业等场景,穿插一些非洲标志性的歌舞,最后在多位非洲审计长相约2013年聚会北京的欢呼声中落下帷幕。这个节目是中国审计署面向非洲开展“审计援外”十年历程的一个艺术缩影。 “为什么到中国来” 2016年10月20日,第五届非洲审计长研修班(以下简称非洲班)在南京审计大学(以下简称南审大)举行开班仪式。这届33名学员来自14个非洲英语国家,其中部级官员有15人。研修班为期10天,在南京集中学习之后,非洲客人们又前往广州、北京等地考察。此时距2006年在海口举办第一届非洲班,正好10周年。 津巴布韦审计长米德卓德·切莉(Mitdred Chiri)女士,是名符其实的非洲班的追星族,参加了其中的四届。切莉女士勤勉好学、谦虚诚恳,对中国的一切又是感叹加赞美,对为她服务的外事朋友和蔼可亲,于是这位资深审计长私下里获得了非洲班的“劳模”称号。 2011年10月19日傍晚,第四届非洲班的欢送晚宴在南京审计学院(后改为南京审计大学)教工餐厅举行。为体现中非一家亲的理念,院长王家新专门订做了一张直径7.2米、可围坐30人的大圆桌。这一届的17个国家的审计长们不分国之大小、无论年齿尊卑都欣然入座,真是一团和气。“劳模”切莉代表非洲班学员致答谢辞。 “我们为什么要到中国来呢?”切莉环顾四周,探寻的目光停留在非洲同行的脸上。之后,她深情地答道:“是因为中国政府和人民欢迎我们,把我们当做兄弟姐妹,把我们当做一家人,在这里分分秒秒我们感受到尊敬、平等、友情和爱;是因为中国审计同行愿意真心实意地帮助我们,刘家义先生和他的领导团队这几天和我们朝夕相处,中国昨天的经验是津巴布韦今天的实践,是非洲审计明天的希望;是因为中国的发展成就让我们看到非洲的未来。” 讲到这里,切莉转过身来用怜爱的眼神注视着坐在一侧的学生乐队,说道:“瞧瞧这群可爱的孩子们,他们在如此美丽的校园里学习,无忧无虑,像鲜花一样成长,他们是审计的未来。只要我们像中国同事一样努力工作,我们非洲的孩子们也会像这些大学生一样!”切莉的致辞得到了非洲审计长们的阵阵喝彩。 切莉的感受,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中国审计署举办非洲班的宗旨:贯彻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以下简称中非论坛)的精神。2006年11月5日中非论坛在北京落下帷幕,一周以后首届非洲班就在海口举办。而且这个行动持续坚持了10年之久。 “我见过邓小平” 这些审计高官们在中国接受了培训之后,可以把一些新理念、新方法带回去,运用在实践中,使它们在非洲大地生根开花结果。当然,非洲班也有些立即见效的副产品。南审大接待了多批次的非洲贵宾之后,名声大震。利比里亚审计长回国后,立即派出10名官员前来攻读审计硕士学位;摩洛哥审计长麦道依本身就是教授,他对中国审计教育的体系化非常欣赏。在他推荐下,从2011年起,摩洛哥工商管理高等学院每年派50个学生来南审大学习。 非洲班把社会考察和文化活动放在重要位置。除了展示北、上、广这些巨型城市的现代风貌和历史传承之外,每一届都选择一个中型地级城市或西部城市去参观,所到之处都有企业、社区、农村、学校、景点穿插考察和随机座谈,让非洲审计高官们全方位了解中国,近距离接触中国普通民众。 2008年之后,参观鸟巢、世博会、乘坐高铁成为保留节目。有两个细节至今让我记忆犹新。9月下旬的一个夜晚,我陪着第二届非洲班的几个审计高官在天安门游览,非洲朋友被这壮丽的景色震撼了。加纳审计长掏出手机向在伦敦读书的儿子喊道:“我正在北京的心脏——天安门广场给你打电话。你一定要到中国来看看!” 2009年10月举办的非洲班是为法语国家专门设计的。佛得角审计法院院长何塞·戴尔卡多在机场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就是:“我30年前到过中国,我见过邓小平!”原来上个世纪70年代末,还是大学生的何塞有幸被选入一个非洲青年访华团,受到当时许多领导人,包括小平同志的接见。后来何塞又来过中国几次,每一次,“见过邓小平”这句话也成为他备受欢迎的“招牌”。 非洲班的气氛是那样的热烈,相处是如此的愉悦,效果往往超出了大家的预料。这些审计长们虽然都生活在非洲大陆,但道途阻隔,谋面也难,到中国来,反而成为一种交流和沟通的机缘,就像刘家义审计长说的那样:非洲班是非洲审计自己的论坛。 笔者保留了第三届非洲班的结业总结,反映了这个有18个法语国家38名学员参加的研修班的热烈场面。总结是中国副审计长董大胜做的,这里不妨摘录一段:“现场发言是如此踊跃,以至于每个专题的主持人必须首先登记并建立发言者清单,还要严格限定每个代表的发言时间。我想,作为审计人员,我们很好地做到了‘合规’这一要求,即在规定时间完成了我们规定的任务;同时我们也注意提高工作‘效率’,就是在规定的时间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绩效’。”这份总结引来学员们大笑和掌声。 正是他们和中方人员的密切配合,才使得每届非洲班都取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