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及其理论阐释模式

作者简介:
王杰,浙江大学 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江 杭州 310007;阿列西·艾尔雅维奇,斯洛文尼亚国家科学与艺术研究院 哲学研究所; 王杰(1957- ),男,江苏无锡人,文学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美学和审美人类学;阿列西·艾尔雅维奇(1951- ),男,哲学博士,斯洛文尼亚国家科学与艺术研究院哲学研究所所长、教授,研究方向为先锋派理论、视觉艺术、批判美学等。

原文出处: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当代社会的发展带来了美学的复兴,这种复兴是与美学范式的转型相联系的。在世界范围内,以康德美学为基本框架的美学大厦在近三十年来开始崩塌,一种以马克思主义美学为主体的新的美学范式开始生长。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国内美学界在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理论方法和核心范畴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模糊和混乱。针对这些问题从三个方面提出关于当代美学理论阐释的基本设想。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17 年 06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79(2017)01-0040-06

       在当代中国学术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当代美学”是一个内涵模糊外延混乱的理论概念。这种理论上的模糊和混乱造成对当代文学艺术的理解、对当代文学艺术意义的理论阐释呈现出众说纷纭的局面。因此,在理论上研究和阐释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和重大问题,厘清当代美学问题与当代批评形态的关系,就具有了理论上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除了历史不断发展变化的原因之外,还有两个原因造成了目前学术界关于当代美学概念的模糊和混乱。首先,随着现代大学制度的发展,美学以通识教育或博雅教育的形式被置于大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中。随着现代化过程的展开,“以美育代宗教”的理念在中国现代文化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学术上,美学成为一个越来越全球化和跨国界的学科,美学的经验性与理论的普遍性的矛盾成为难以克服的理论困境。自黑格尔美学体系的权威性被打破之后,这种理论困境犹为凸显出来。其次,美学的发展同时是一个文化地理学的概念。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拓展,美学从欧洲传遍世界各地,自新文化运动以来,更是在中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中,美学与艺术批评一直是通过文化改造社会的最强劲有力的理论形态。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中国美学的基本理念与方法主要来自欧洲的美学。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从启蒙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再到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发展阶段论和理论框架,成为整个美学界思考和阐释中国文学艺术的基本理论工具,自80年代以来,康德美学的阐释模式雄霸整个中国美学界。理论工具和理论模式与中国审美经验的矛盾一直伴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发展和中国美学的发展。

       一、当代美学理论范式出现转型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世界历史的发展,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社会和文化发展,以德国美学为核心,以法国理性主义美学和英国经验论美学为两翼的欧洲美学系统所构筑的理论大厦已经大部分坍塌,并且在继续坍塌。因此,我们看到,在世界范围内,比较美学以及关于非欧洲美学理论重要性和合理性的研究持续发展,美学的多元格局、非欧洲模式美学传统的重要性及其当代意义等,正在引起美学界和人文学科其他领域的广泛重视。

       美学的转型,或者说美学的当代复兴正在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如果不抱理论偏见地看待近三十年美学的发展,那么,我们看到一种新的美学思维,一种新的关于社会生活和审美经验的审美认知模式正在静悄悄地发展着,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形成及其当代发展。随着文化问题重要性的凸显,美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中具有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早在“红色三十年代”,马克思主义美学在苏联、欧洲和中国都开始了某种理论上的自觉。自卢卡契之后,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德国、法国、英国、东欧和中国都获得了自己不同形式的发展。例如在前南斯拉夫,上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以来,在哲学方面关于“实践哲学”和“文化哲学”的讨论中,在艺术批评方面关于滑稽剧和现代派艺术的讨论中,发展起了一种新的美学;在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也从不同的路径,以不同的方式获得了自己的发展。这种新的美学观念和理论的发展,很自然地引起美学内部的某种危机,因此造成了当代美学理论的某种模糊和混乱。

       作为一种新的美学理论和认知模式,马克思主义美学比欧洲的现代主义美学更为复杂,它延伸至人文学科的不同领域,在发展的过程中,与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人类学和心理学等实证性社会科学也较好地融合,并且与当代艺术实践有了一种结合,从而呈现出一种新的理论形态,美学的功能也正在发生某种变化。简单地说,美学在当代对现实生活的介入逐渐加深,当代美学在改变世界的过程中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大约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美学与当时的艺术事件相互结合。在此之前美学是艺术和文学的附庸,或者说阐释者。新的变化开启了美学与世界更为复杂、更为多样的关系。对于当代美学研究而言,有两个变化已经客观地发生了。首先,在当代理论中,美学研究的中心或者说重心已不再是艺术而是文化,当代美学讨论的中心已经逐渐从文学艺术转向文化,或者更确切地说,当代美学在讨论艺术的时候,事实上是指向文化的。随着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艺术化,当代美学的研究中心不可避免地指向文化,包括媒介、技术、地方性知识和时尚产业。由于文化的相对性以及过于宽泛的内涵,以文化研究为基本模式的当代美学在一系列重要问题上都面临着重大的挑战,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例如,当代美学有没有共同的“基本问题”,如果有,是什么?如果没有,那么当代美学作为一般性的哲学理论的学理基础在什么地方?当代美学是否还存在着统一的审美标准和核心价值?其次,在当代美学研究中,由于社会历史和文化语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文化全球化状况下,同一艺术作品的审美意义往往因为不同的文化语境和社会历史语境而呈现出不同的意义。因此,理论上需要当代美学与艺术批评的直接结合,即在具体的语境中阐释艺术作品并研究和阐释美学理论的发展。离开具体的语境和艺术批评,当代美学很容易陷入空洞的理论,从而丧失其应有的批判力量和文化建设的力量。因此,对于当代美学而言,用更有说服力的理论去有效地解释和阐释当代艺术和文化现象,跨越艺术与文化产业之间的鸿沟和对立,正是当代社会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当代美学的关注所在。

       美学问题的当代性不是一个物理时间上的概念。在学理上,美学的“当代性”主要指在文化经济时代,用一种新的理论框架或者说用一种新的认知方式,研究和阐释当代社会的美学问题,努力将当代审美经验和艺术实践中新的积极因素加以系统化和理论化。对于中国美学而言,也就是在美学的维度上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再创造,或者说实现中华美学精神在当代文化中的创新性呈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