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旅游业为代表的服务业得到迅速发展。旅游业是一个关涉交通、住宿、餐饮、医疗及景区开发等诸多领域相互关联的产业链,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随着旅游市场的日渐兴旺,我国旅游业上市公司的数量也在逐步增加。配合发达的资本市场运作,盈余管理和审计意见历来是上市公司财务管理和信息披露的重点。鉴于此,分析我国目前旅游业上市公司的财务现状,识别其存在的盈余管理的表现与动机,同时探究旅游业上市公司的审计意见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有利于正确认识和把握旅游业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并推动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旅游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表现及动机 目前,对盈余管理概念的分析,最具代表性的是来自美国会计学家斯科特和凯瑟琳的研究。斯科特认为,盈余管理是一种内化在GAAP允许范围内的一种行为,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来确保经营者自身利益或者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凯瑟琳则认为,盈余管理的实质意义,是属于企业管理人员为己谋私,中饱私囊的行为,他们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信息的披露,来确保自己私人利益的获取。准确识别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是准确把握其财务状况的基本前提;分析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可为发挥审计意见的监督约束功能提供较有针对性的参考。 (一)旅游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表现 1993年6月,第一家旅游公司——新锦江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2012年5月,我国旅游业上市公司有32家,到2015年底已达103家,市值合计5570.28亿元,这说明我国旅游业上市公司已在资本市场积累了不少应对监管、吸引投资、稳健市值的经验。那么在“经济人”自利属性的驱使下,以及当前我国上市公司“二权分离”的环境中,为不同的目的进行盈余管理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另外,我国旅游业会计制度不够健全,审计观念还停留在较为基础的层面,职业道德约束和法治监管理念都尚不成熟,因此,旅游业上市公司通过会计年报等实施盈余管理,还存有相当的空间。 盈余管理的表现形式通常分为利润扩张和利润收缩两种。其中,利润扩张出现的次数较多,因为它更符合管理层的利益需求。例如,为了展示旅游上市公司的实力,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同时鼓动消费者的选择,或者在盈利和薪酬挂钩的考核机制下,经理人为了争取高额的报酬和优秀的业绩回报,以及说服银行提供贷款支持,为IPO高价发行股票做准备等,都需要管理层调增上市公司的盈余。一般来说,管理层会采取出售资产、推迟结转资本、资产置换或对利益关联方出售产品等方式来扩张利润盈余,使会计年报上的盈余显示最大化;而利润收缩在特定情况下也会成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一个目标。例如,为了避免过多地缴税而刻意少报实际盈利,提前结转成本等。有些经营状况不佳的上市公司,为了避免出现滑入ST、或者因评级下降而被摘牌,就会在当前的会计期间故意收缩盈余,然后在下一个会计周期抬高利润,以达到逃避监管的目的。在实践中,有些上市公司在连续三年的会计年度期间内,出现“首年亏损,次年巨大亏损,第三年开始盈利”的现象,这正是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一个表现。 (二)旅游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 动机与目的在绝大很多数情况下存在相当的一致性,旅游业上市公司是在目标的驱动下产生盈余管理的动机,其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经济人”利己属性的驱动。当前,上市公司普遍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二权分立”,股东层为了取得良好的经营效益,一般会将管理层的薪酬和企业利润进行挂钩,实行关联的考核机制。而管理层为了争取自身的高报酬,在其与股东层掌握企业经营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会通过盈余管理来达到自身谋取私利的目的;第二,追逐资本市场筹资的驱使。我国《证券法》规定,上市公司如果想增发新股,以及发行可转换的公司债券,该公司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得低于6%,为满足该监管条件,达到在资本市场筹资的目的,管理层通常会通过盈余管理来实现财务指标的达标化,这是实践中较常用的手段;第三,包装公司形象的需要。通过盈余管理的利润扩张模式,上市公司能够吸引并引导市场消费者做出选择,从而增加自身的市场价值。并且,良好的财务状况通常是公司争取银行贷款支持的一个必要条件;第四,避免上市公司降级摘牌的风险规避措施。我国《证券法》有相关规定,上市公司如果连续多年亏损,将面临退市的处罚。这对股东、管理层等的利益影响相当巨大。此时,上市公司会通过盈余管理手段来规避风险,继而避免遭遇退市的处罚;第五,其他具有特殊性的动机。比如,上市公司为了避税、为了减少市场性分红派息以增加营业投入,等等。 二、审计意见对旅游业上市公司的意义 通过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表现及动机分析,可以发现,盈余管理总是与公司经营的不正当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一份不真实的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将会影响股东层的决策以及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利益,也不利于一个健康资本市场的形成。因此,旅游业上市公司审计意见就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 (一)审计意见的理论介绍及实践样态 审计意见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对上市公司进行财务审计后,对上市公司是否符合规范标准而发表的一种专业性意见。审计意见存在的必要性主要根植于我国上市公司目前的治理结构——公司股东层和管理层之间的委托关系,决定了二者之间的信息交换不对等,存在交流空白,这就需要第三方的专业意见来填补。根据审计结果,审计意见一般可以分为标准的无保留意见、带强调事项的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以及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等五种。其中,标准的无保留意见就表示了外部审计对公司财务状况的认可,这是股东层和管理层都意欲追求的一个结果;带强调事项的无保留意见,主要是指审计对公司会计财务状况的基本认可,但存在需要额外强调以引起相关利益方重视的一些事项;而保留意见和否定意见及无法表示意见,显然都是对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的负面表态。这说明外部审计无法顺利进行或者受到一些因素的限制。因此,他们无法中立、客观的表达审计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