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建模:同一性视域下非字面义表达研究 ——以谐音词替代表达为例 用谐音词替代表达是一种非字面义表达,是汉语语言运用的一种雅俗共赏的常见手法,典型地反映了非字面义表达的心智过程。从心智哲学视域考察,非字面义表达的运用是意识活动突现的结果。所谓″突现″,在心智哲学看来就是较小和较简单的实体通过微观动力学、宏观动力学和环境动力学的上向、下向和同层级相互作用,发生格式塔转换,促成发生结构效应和整体效应,通过格式塔的同一性转换,实现表达的原义向非字面义表达的转换。这样来研究非字面义表达的实质,是将语言活动的根本机制看成是同人的意识状态相关联的神经结构、神经动力学和神经映射活动的结果。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物质结构、宇宙演化、生命起源、意识本质等重大科学问题的原创性突破正在开辟新前沿新方向。从意识分析维度考察非字面义谐音表达的运用,是同探索意识本质的前沿研究的方向是一致的。 《外语教学》,2017.1.11~18 汉语有没有“主谓结构” 对汉语有无主谓结构问题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前辈学者已有的认识:汉语主谓结构跟其他结构的地位平等,不以主谓结构的有无来判定句子,主谓结构其实就是话题一说明结构。我们的新认识:主谓结构就是话题一说明结构,这是汉语“用法包含语法”这个大格局所决定的,符合中国哲学“体用不二”的观念;汉语的谓语具有指称性,这是汉语“名词包含动词”的格局决定的,符合中国哲学“物事合一”的观念;汉语“流水句”具有指称性和并置性;谓语是指称语,这在世界语言中不是孤立现象,以此来反观英语,有利于深入认识英语的谓语;“类包含”格局是语言的常态而不是非常态,它符合交谈的合作原则。进一步的认识:汉语的话题—说明结构在形式上就是两个指称语的并置,是规模最小的“流水句”,为避免误解,可继承中国哲学的精神,采用“名实耦”的名称。 《现代外语》,2017.1.1~13 对外汉语教师教学效能感、职业倦怠及其关系研究 本文使用教师教学效能感问卷和教师职业倦怠问卷(MBI)对对外汉语教师相关情况调查后发现:从总体上说,对外汉语教师教学效能感较强,职业倦怠程度不高。不同性别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和职业倦怠差异不显著;不同学历教师在职业倦怠中的情感耗竭上有显著性差异,在其他维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不同职称教师在个人教学效能感上有极其显著性差异,在其他维度上的差异不显著;不同教龄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和情感耗竭差异显著,在其他维度上差异不显著。对外汉语教师教学效能感两个维度与其职业倦怠三个维度呈显著负相关,个人教学效能感和教龄是对外汉语教师职业倦怠三个维度的有效预测变量。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7.2.47~56 高校汉语言文字研究性教学探析 国家和教育部的一系列纲要、规划和意见对高校的汉语言文字教育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有必要对现阶段的高校汉语言文字研究性教学作一个检讨。汉语言文字的研究性教学包含对学生汉语言文字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当前汉语言文字的研究性教学还存在过程落实不到位、创新性不足、应用性不强等诸多不足。造成这种状况有教师、学生和管理部门等多方面的原因。提升汉语言文字研究性教学的质量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建立合理的课程模块体系,有效衔接模块课程;优化教学方式方法,打造精品模块课程;推广运用信息化手段,带动课程教学改革;教育管理职能部门在培训、管理等方面予以扶持。 《武陵学刊》,2017.2.128~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