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北晋语的儿化

作 者:

作者简介:
史艳锋(1982-),男,河南孟州人,文学博士,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方言学与历史语言学研究(江苏 徐州 221116)。

原文出处:
语言研究

内容提要:

文章首先介绍了豫北晋语卷舌儿化与平舌儿化的分布情况及安阳、汤阴儿尾与儿化的共存现象。接着描写了济源、武陟、凤泉、淇县等13个方言点基本韵母与儿化韵母的对应关系,总结出豫北晋语区儿化韵母的地域分布特征。着力讨论了豫北晋语中伴随儿化发生的四种变音:儿化引起声调的变化,儿化引起声母的变化,儿化增生闪音和儿化引起介音的变化。最后对淇县、卫辉等地儿化韵母较入声韵基本韵母所表现出的滞后/超前层次进行分析。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17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豫北晋语分布与儿化概念界定

      “豫北晋语”是指河南省内黄河以北地区带有入声的方言,其分布大致在太行山脉沿线,处于河南省城市密度最大的地带,包括孟州(原孟县)、济源、沁阳、温县、博爱、焦作、武陟、修武、获嘉、新乡县、新乡市、凤泉、延津、辉县、卫辉(原汲县)、淇县、鹤壁市、汤阴、安阳县、安阳市、林州(原林县)等21个市县,如图1所示。

      

      儿化是一种特定的音义结合体,就是用“儿”的音与前一音节融合使儿化词附含有与“儿”相关的意义。(钱曾怡1995:124)语音上,儿化是指不独立成音节的“儿”和前一音节合音生成“儿化韵”的音变现象;词汇上,儿化中的“儿”是一个彻底虚化的语素;语法上,儿化具有区分词性、词义以及表小指爱和突出口语色彩等作用。(王媛媛2007:16)目前豫北晋语区各地方言均存在有儿化现象,且种类较多,特色鲜明。下文主要从语音层面对豫北晋语中的儿化现象进行描写、探讨。

      二、豫北晋语儿化概述

      

      (二)从舌尖是否卷起的角度看,目前豫北晋语中有两类儿化韵母:平舌儿化韵与卷舌儿化韵。平舌音儿化韵分布于济源、沁阳、温县、博爱、焦作、武陟、修武7地;卷舌音儿化韵分布于孟州、获嘉、新乡、凤泉、卫辉、辉县、淇县、汤阴、安阳、林州。

      

      

      三、豫北晋语儿化韵母与基本韵母的对应关系

      为便于下文比较,我们选取了豫北晋语区孟州、济源、博爱、武陟、修武、获嘉、新乡市、凤泉、辉县盘上、卫辉、淇县、林州等12个方言点(安阳上文中已经涉及,不再赘述),对儿化韵母与基本韵母的对应关系进行介绍。

      (一)孟州方言“儿”的单字音读,儿化韵母共20个,分别从42个基本韵母变来,基本韵母不生成儿化韵,儿化韵母与基本韵母的对应关系详见下页表2。

      

      (二)济源方言“儿”的单字音读,儿化韵母共21个,分别从42个基本韵母变来,基本韵母不生成儿化韵,儿化韵母与基本韵母的对应关系详见表3。

      

      (三)博爱方言“儿”单念,儿化韵母共23个,分别从43个基本韵母变来,基本韵母不生成儿化韵,儿化韵母与基本韵母的对应关系详见表4。

      

      (四)武陟方言“儿”单念,儿化韵母共25个,分别从50个基本韵母变来,儿化韵母与基本韵母的对应关系详见下页表5。

      

      (五)修武方言“儿”单念,儿化韵母共23个,分别从44个基本韵母变来,儿化韵母与基本韵母的对应关系详见表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