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著事件指的是社会影响较大、民众关注度较高的一些事件,一般由社会知名人物或社会焦点事件引发,并通过主流或权威媒介传播和扩散。 显著事件对语言发展有一定的推动和扩散效应,经常促发一些新兴语言现象的产生。由于人们对显著事件的认知结果并不完全一致,会产生认知分化,而这种认知分化可能会对事件概念结构的建立和语言的表述形式产生影响。本文拟以“期期”的演化为例,来说明显著事件的认知分化对语言发展的影响。 现代汉语里,“期期”一般是量词“期”的叠用形式。例如: 1)在这里首先祝贺中奖用户,并祝广大彩民朋友天天好“彩”,期期好运!(中国福利彩票网2015-11-29) 2)男子汉研习班一期期地办,加上巡回讲演的收入,布莱的日子比当一个穷诗人好过多了。(《读书》总197期) 除了量词“期”的叠用形式,“期期”其实还有两种用法比较特殊,值得关注。 (1)用来形容说话结巴、口吃,或形容说话吞吞吐吐,含混不清。例如: 3)当时组缃先生的喉管已因抢救而切开,期期不得语,他只能紧握着孙老师的手,紧紧的,紧紧的……(陈建功《我作哀章泪凄怆》) 4)他泪流满面,指着录音机,期期欲言。(陈建功《皇城根》) “期期”表示口吃时,常与“艾艾”一起连用。如: 5)我们每见口吃者越在紧要关头越是期期艾艾,可为参证者也。(《读书》总115期) 6)电话里的声音犹犹豫豫期期艾艾,我问华有事吗?华说没事我没事。(《读者》2003年合订本) 表口吃的“期期”和“期期艾艾”可以看作拟声词语。 (2)“期期”用在动词前,含有“一定,务必,实在”的意思。如: 7)内蒙古人把一望无际的草原誉为“绿色的海洋”,对蓝色海洋也期期向往之至。(《1994年报刊精选》) 8)看来,全世界各地华侨总动员,为抗日大业竭尽绵薄之力,期期可望矣!(《宋氏家族全传》) 9)德刚先生,恕我唐突,期期以为“啐”之不当。(《读书》总120期) 这种用法的“期期”主要用来表示一种语气,可以看作语气副词。 拟声词用法的“期期”,通用的辞书一般没有收录,只收录了“期期艾艾”。《辞源》(商务印书馆,2010年重排版)虽然收录有词条“期期”,但在解释时仍和“艾艾”一起展开。语气副词用法的“期期”目前通行的辞书均没有收录。一些常用的汉语虚词词典,如《现代汉语虚词例释》(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编,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张斌主编,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等均没有收录副词用法的“期期”,李宗江、王慧兰的《汉语新虚词》(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也没有收录副词用法的“期期”。可见,以上(1)、(2)两种用法的“期期”在现代汉语里还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是否成词尚无定论。但是语言现象客观存在,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呢?本文主要讨论(1)、(2)这两种用法的“期期”的形成原因,兼及一些相关的语言问题。 一、“期期”的来源及发展 “期”在上古汉语里有名词、动词、副词(或语气助词)等用法①。作名词主要有三种意思:(1)期限;(2)表示一周年、一整月或一昼夜;(3)丧服制度,期服的简称。用作义项(1)时“期”读作qī,用作义项(2)、(3)时读作jī。例如: 10)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诗经·君子于役》)期:期限。 11)叔孙旦而立,期焉。(《左转·昭公二十三年》)期:指一昼夜。 12)伯父叔父兄弟期。(《墨子·公孟》)期:期服,丧服。 作动词时读作qī,有“邀约、会合;希望;决定;至、及”等意思。例如: 13)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也。(《诗经·桑中》)期:邀约。 14)刑期于无刑。(《尚书·大禹谟》)期:希望。 作副词用时有“必,务必,一定”的意思,主要用来表达一种强调和坚决的口气,读作qī。《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收录了副词“期”,解释如下: 《说文》:“期,会也。”本义是约会。如《诗·都风·桑中》:“期我乎桑中。”用作副词,可引申为“务必”义。先秦已有用例,后沿用于文言中。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必须要实现。可译为“一定”“务必”等。 15)复言,非信也;期死,非勇也。(《左传·哀公十六年》) 16)今父老子弟虽患苦我,然百岁后,期令父老子弟思我言。(《史记·滑稽列传》) “期期”连用在秦汉时期就已出现,有两种用法: 第一种:“期期”读作qījī,表示以约定的日期为期限,是一个动宾短语。例如: 17)(晋)怀公命无从亡人,期期而不至,无赦。(《左传·僖公二三年》) 第二种:“期期”读作qīqī,形容口吃重言。《辞源》(商务印书馆,2010年重排版)收录的用例如下: 18)(周)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史记·张丞相传》) 第一种用法的“期期”在现代汉语里已经不再使用,第二种用法的“期期”现代汉语里还有使用。 考察表明,口吃重言的“期期”(qīqī)始现于西汉。司马迁《史记·张丞相列传》记载,汉高祖想废太子,御史大夫周昌极力反对。周昌口吃,不善言辞,盛怒之下说:“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也;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因为《史记》的记载和传播,后世对周昌的认知基本都是围绕“口吃”来展开的,“期期”逐渐成为周昌口吃这一显著事件的一种认知结果。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