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汉语中的“到底”疑问句被认为与包含“what the hell” “who on earth” “what the dickens”等短语的英语疑问句大致对应(参看Huang & Ochi,2004;Chou,2006、2012;Huang,2010;Yuan,2013、2014)①。英语中的这类问句一般被称为“wh-the-hell疑问句”(参看Dikken & Giannakidou,2002)。在汉语“到底”疑问句中,“到底”可以同“为什么”“怎么”等疑问成分同时出现,见例(1c)和例(1d);也可以同“什么”“谁”等名词性疑问成分一同出现,见例(1a)和例(1b)。 (1)a.你到底想吃什么? What the hell would you like to eat? b.你到底想见谁? Who the hell would you like to meet? c.你到底为什么没去北京? Why the hell did you not go to Beijing? d.你到底怎么去北京? How the hell would you go to Beijing? e.*你到底怎么没去北京? *How come the hell you didn't go to Beijing? 然而,正如Chou(2006、2012)指出的那样,“到底”不能和疑问词“怎么”共现在例(1e)这样的疑问句中,这与例(1)a-d中那些能够同时包含“到底”和其他疑问词的疑问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汉语中,例(1d)中的表工具“怎么”与例(1e)中的表因果“怎么”,是一对同形同音异义词,而例(1e)之所以不被接受,是因为这个疑问句包含了两个态度特征(attitude features),其中一个是由“到底”承担的表示不耐烦的态度特征,另一个则是由表因果“怎么”承担的表示与预期相反的态度特征,类似于英语中的“how come”。“到底”是一个副词,在汉语中,所有的副词均需出现在动词前。例(1)中的汉语例句及其英语译句显示,同英语中的“wh-the-hell”疑问句一样,汉语疑问句也可以同时容纳“到底”与另一个疑问词,只要这一疑问词不含有态度特征。然而,与英语疑问句中疑问词需要前移至句首相异的是,汉语疑问句中的疑问词需要留在原位。 长期以来,二语习得研究一直致力于探索为什么成年二语学习者很少能像儿童习得母语一样,成功获得近似母语者语言水平的目标语能力。本文的目的是为探索英语母语者汉语二语语法中含态度疑问句的具体情况而展开的一项实证研究。这项研究的结果显示,尽管学习者的二语语法已经对态度特征十分敏感,但还是不能拒绝那些不合语法的含有两个态度特征的汉语疑问句。这是因为,这类态度疑问句本身具备更高的计算复杂性。这项研究进一步发现,没有证据显示英语母语者会将英语疑问句中的疑问词移位迁移到汉语二语疑问句中来。本研究也进一步为Yuan(2001)提出的观点提供了证据,该观点认为,二语学习中的一语迁移只是一种相对现象。与此同时,我们还在Scheidnes et al.(2009)、Prévost et al.(2010、2014)以及Scheidnes & Tuller(2010)等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本研究的实验数据,我们认为,计算复杂性在二语习得中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它会抵消一语的影响。 二、汉语的“到底”疑问句和英语的“wh-the-hell”疑问句 继Pesetsky(1987)关于疑问词移位的重要论文之后,Huang & Ochi(2004)②指出,不同于英语中连续、综合的“wh-the-hell”,汉语“到底”疑问句中的“到底”与疑问成分不能构成一个成分,它们必须分开,“到底”出现在动词前的一个位置,而疑问短语则保留在原位。这在例(2a)和例(2b)以及例(3a)和例(3b)的对比中可以体现出来。在例(2a)与例(2b)的对比中,我们发现英语中的“wh-the-hell”作为一个整体出现,且需要前移到CP的指示语位置,正如例(2a)所示。而在汉语“到底”疑问句中,“到底”与疑问短语必须分开。其中,疑问短语保留在原位,正如例(3a)和例(3b)所示,而“到底”则必须出现在疑问短语C统领的结构之中,正如例(4a)和例(4b)对比所现。例(4a)中以顺序排列出现的“到底”与疑问词“谁”似乎给我们一种它们是连续体的印象,但这只是表层现象而已。我们在随后的讨论认为,在汉语“到底”疑问句的深层结构中,“到底”和疑问词占据着不同的位置。 (2)a.What the hell would he buy? b.*What would he buy the hell? (3)a.他到底要买什么? b.*他要买到底什么? (4)a.到底谁要买这本书? b.*谁到底要买这本书? “到底”和“the hell”都带有一个态度,这使得其所在的疑问句变为一个含态度的疑问句,尽管前者所带的态度是不耐烦和恼怒,而后者则是不赞成态度。③Dikken & Giannakidou(2002)用例(5)这样的句子来揭示“the hell”所带有的不赞成态度。说出例(5)中这两个句子的人都知道有人买了这本书,并且都想进一步获取有关买书人的信息,因此像“John”或者“Mary”这样的答案都适合回答这两个问题。然而,在此基础上,例(5b)还有着“人们不应该买这本书”的不赞成隐含义,这一隐含义表达出说话者对于这一“wh-the-hell”疑问句的内容所持有的不赞成态度。 (5)a.Who bought that book? b.Who the hell bought that book?(Dikken & Giannakidou,2002:例(1)) “wh-the-hell”所包含的不赞成态度也可以在含有情态动词的句子中得到进一步展现。例(6a)是运用常规疑问词“who”的疑问句,而例(6b)是运用“who the hell”的疑问句,这个疑问句不能被理解为寻求真实信息的疑问句,相反,它只能被理解为含有不赞成含义的反诘句,这一反诘句含有“没人会买这本书”的负面含义。④Dikken和Giannakidou指出,允许例(6b)具有这种负面修辞理解的关键是例(6b)含有情态动词“would”,在例(5b)这样的含简单过去式的疑问句中,就不存在对负面回答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