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上计制度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中国审计报

内容提要:

02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17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2004年11月26日,安徽省天长市考古工作者在安乐镇常庄村抢救发掘了19号汉墓。该汉墓为竖穴土坑木椁墓,墓中出土的各类随葬漆器、铜器、铁器、木器、陶器共119件,还包括34枚木牍。

      其中,10号木牍有“贲且行守丞上计,以十二月壬戌到洛阳,以甲子发”的文句。意思是,贲且以行守丞身份上计,于十二月壬戌到达洛阳,应系前往京师长安上计途中。

      纵观中国古代审计史,对官员经济方面的监督重点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纠察违法乱纪,二是考核政绩。而“上计”是国家对地方各级官员政绩监督考核的一种制度,中央每年会定期组织召开一次场面隆重的上计会议。

      上计制度的发展,在方宝璋著的《中国古代审计史话》中有记载,它的渊源可追溯到上古时期。夏禹时代,大禹在茅山会盟各位诸侯,对他们的贡赋征收进行考核,可以说是上计制度的萌芽。春秋时期,君王对官吏的考核正式开始称为“上计”。到西汉,上计制度已比较完善,成为当时监管全国财政经济收支的重要经济制度。东汉后期,该制度逐渐衰落。

      据《后汉书》记载,西汉时期,上计制度要求各级官吏自下而上地进行政绩考核。每年的秋冬季节,各县负责“上计”工作的经办人员,将该县的户口情况、农田情况、资金的往来、粮食的出入、盗贼的情况等登记汇总到上计簿。其上级主管官员,对上计簿进行核查审理,并根据上计簿的数据和当面问询等对官员进行奖惩。

      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在填写好上计簿后,受郡国相关负责人的召集,各县的负责官员带着上计簿到郡国开会。会议上,根据上计簿的情况,由郡国领导人对各县官员进行考核奖惩。郡国一级的会议结束后,各郡国负责人和代表,再带着上计簿和各项资料,参加召开的上计会议。由于古代出行多乘车马,路途遥远,往往需要在路上走几个月。因此,会议多安排在第二年春天。

      由于上计工作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安全,有些皇帝对此非常重视。召开的此类会议多数在京都,场面隆重,各郡国负责上计工作的官员要在场,接受审查和口头问询。皇帝出于重视,有时候会亲自主持。

      据《汉书·武帝纪》记载,汉武帝曾经四次参与上计会议。汉武帝要求十分严格,一旦发现贪污舞弊等不法行为,当场作出处理,轻者降职、罢官,重者入狱、问斩。

      上计,是中国古代一项主要和官员经济责任相关的“审计”工作。上计会议的召开,体现了上述朝代皇帝对这项制度的重视。上计制度的实施,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财政监管,也对官员贪污舞弊、弄虚作假等不法行为起到了震慑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