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视角下高校内部审计的创新定位与实现路径

作 者:

作者简介:
邱高松,湖南商学院

原文出处:
中国内部审计

内容提要:

02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17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完善治理结构,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我国高校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组成部分,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深化改革和推进高校治理面临的重要任务。高校内部审计既是高校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高校改进治理结构和实现善治的重要工具。在新形势下,如何重新审视高校内部审计,科学定位高校内部审计,促进高校内部审计更好地适应并服务于高校改革与发展,已成为审计界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本文对高校内部审计的创新定位进行探索,并从创新定位的提出及其内涵界定、实现路径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高校内部审计的创新定位:治理+效益

      (一)高校内部审计创新定位的缘起

      关于内部审计定位,国家审计署原审计长李金华2005年6月在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上曾强调指出,内部审计的定位应该是四个字:管理+效益。就是说,内部审计的定位应当以“促进管理、提高效益”为目标,实现从“查错纠弊审计的单一性目标”向“管理效益审计的综合性目标”转变。这是在当时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对内部审计定位作出的科学论断。那么,属于内部审计范畴的高校内部审计,一直以来,理所当然地将“管理+效益”作为其自身定位,并以其引领高校内部审计理论研究和指导高校内部审计实践。

      (二)高校内部审计创新定位的观点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环境变迁、高校办学自主权不断扩大、高校办学资金筹措渠道多元化、高校治理结构调整与内部管理扁平化、高校经济活动及其风险日趋复杂,加之高校内部审计自身的快速发展,高校内部审计面临的环境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高等教育内外环境今非昔比。那么,对高校内部审计定位的认识绝非固化不变。认识是理论的基础,理论是时代的产物。在新形势下,有必要在“管理+效益”定位的基础上创新思考,创新认识,并对其进行科学定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的定位应该是“治理+效益”,即高校内部审计应当以“改进高校治理”为审计导向并以“提高办学效益”为审计目标。

      二、创新定位“治理+效益”的阐述:内涵界定

      对于高校内部审计定位“治理+效益”的主要内涵,从审计模式、审计目标、审计对象三个要素进行分析与界定。

      (一)审计模式的创新

      审计模式又称审计取证模式,是指为实现特定的审计目标所采取的审计策略、方式和方法的总称,它规定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工作时从何处入手、如何入手、何时人手等方面的事项,即解决审计取证导向问题。众所周知,审计模式发展经历了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基础审计三个阶段,它们分别是以账项为导向、制度为导向和风险为导向实施审计。那么,高校内部审计定位“治理+效益”,在审计模式上应当以治理为导向,即以“改进高校治理”为导向实施审计,也可称之为治理基础审计。具体来说,在审计取证切入点上,要在对高校治理结构、治理环境等治理总体状况进行分析与评估的基础上,确定审计风险和审计重点;在审计取证方法上,除了要运用一些传统审计方法外,更重要的是采用现代审计技术与方法,如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

      (二)审计目标的创新

      根据社会对高校治理的需求,结合审计自身的发展,在高校内部审计定位“治理+效益”下的审计目标,可以概括为“提高办学效益”,可将其分为基本目标和直接目标。基本目标就是评价和确保高校治理层委托代理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实现高校教职员工、政府主管部门、社会公众等内外利益相关者的合理信息需求得到满足,最大程度发挥高校社会效益,提升高校社会知名度与美誉度。直接目标就是改进和完善高校内部治理,提升高校治理能力与治理绩效,增加高校办学综合实力与整体价值,促进高校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三)审计对象的创新

      在高校内部审计创新定位“治理+效益”下的审计对象具有高层次性和宏观性,即具有广泛性。具体来说,一方面,定位“治理+效益”下的高校内部审计所涉及的委托代理责任关系是治理层面,直接以高校治理层即决策层、执行层和监督层的权责运行情况为审计对象,这体现审计对象的高层次性;另一方面,定位“治理+效益”下的高校内部审计在具体审计业务领域更为宏观而广阔,应当拓展并实施战略审计、治理责任审计、治理绩效审计等。

      综上所述,将高校内部审计的定位由“管理+效益”演进为“治理+效益”,虽一字之差,但内涵迥异。治理是体现组织运转的一种运行构架,是引领组织发展方向的制度安排,其目的是要实现权责的合理安排与制衡;而管理是在运行构架和制度安排下,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职能来实现组织目标。基于此,定位“治理+效益”下的高校内部审计是以高校治理及其治理活动为对象开展的审计监督、评价和咨询服务活动,涉及党委会、校务会、教代会、高管层、学术委员会之间的委托代理责任关系。与定位“管理+效益”下的高校内部审计相比,它在审计范围及内容上将高校内部审计从财务审计逐步扩展到包括财务事项和非财务事项在内的管理审计,并延伸至高校治理层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