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华美学精神建设的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高建平,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文学理论、美学,广东 深圳 518060

原文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内容提要:

在当代文化生活中,美学具有重要的意义。美学这个学科曾经几起几落,在当下迎来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发展美学,要汲取传统美学的精华,批判地借鉴国外最新研究成果,适应文艺要出精品的要求,处理好美学学术研究和美学知识普及的关系,在当下文化和艺术实践的基础上,发展出既具当代性又具中国特点的美学。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17 年 04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17)02-0165-08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党和政府都出台了相关文件,要繁荣文艺,加强美育。这对于美学学科的发展,是一个良好的契机。

      美学在中国,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起伏,近年来有上升的势头。1980年代,曾经有过“美学热”,此后就冷却了。在1990年代,很少有人谈美学。经历了10多年的美学沉寂期,到了20世纪末,这个学科才逐渐回温,出现了一些美学论著和译著,召开了一些国际国内会议,在学界和社会上重新引起关注。在国际上,20世纪中叶的美学热潮,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也曾经历了一个衰退的时期。到了1980年代以后,才逐渐升温。

      国际国内学术界美学学科的潮起潮落,有其自己的规律。目前这一美学升温的势头,与学科自身发展的要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语境,与政府的倡导以及文学艺术实践的需要相交汇。这些来自各方面的力量,正在形成一股合力。希望在这样的形势下,经过中国美学家们的努力,出现更多的研究成果,使这个学科在更广的范围内为人们所接受,从而实现这个学科的新辉煌。

      一、发掘和传承中华美学精神

      自从1950年代以来,中国美学出现了三次热潮。第一次是从1950年代到1960年代初的“美学大讨论”。这场讨论的目的,是在中国建立与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参加讨论的美学家们都努力以马克思主义做指导,研究关于“美”的哲学,将“美”和“美感”的问题放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中来研究。

      第二次是从1978年开始到1980年代的中后期。历史上将这次热潮称为“美学热”。这次热潮的特点,是引导中国走出“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文艺理论体系,解放思想,并进而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引进国外的美学研究成果。在这次热潮中,一些学者开始进行学科的历史回溯,从而关注中国传统美学,开始写作中国美学史的研究著作。

      第三次是1990年代末发端,在新的世纪逐渐升温的“美学的复兴”。将这次美学的兴盛称之为“复兴”,是由于在1980年代“美学热”之后,在1990年代初年曾经有过一段时间的美学学科的消沉,经济大潮对美学以至对整个人文学科的研究构成冲击。21世纪美学学科的重新兴盛,并非这个学科内容的简单回归,而是在新的背景下学科内容的全面更新。

      “美学的复兴”有着一个国际背景。中华美学学会于1998年加入国际美学协会,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在此以后,中国美学家与国外美学家建立了密切的个人交往,许多国外当代美学著作被译成了中文。当然,中国学者翻译西方美学著作,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朱光潜、宗白华那一代人致力于翻译柏拉图、康德、黑格尔等人的作品,重视美学史研究;李泽厚所组织的译丛中收入了像克莱夫·贝尔、苏珊·朗格等20世纪前期和中期美学家的作品,从而具有为中国美学研究者补课的性质。21世纪之初,国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得到了翻译,中国美学家与国外美学家有了直接接触,进行学术对话,从而有了在学术上同步发展的机会。

      这一时期的美学,是在这样一种国际形势下发生的。西方美学陷入发展困境之中,需要通过非西方美学思想的介入而获得更新。作为一门学科,美学是18世纪在欧洲,主要是英、法、意、德一些国家发展起来的。当时的欧洲,正处在一个社会大转型——从传统经济社会模式向现代经济社会模式转化的时代。在这时,出现了关于“美的艺术”、趣味、天才、灵感、无功利性、感性直觉等概念,为现代美学体系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这种种概念,在康德那里完成了综合,并在随后的一些德国古典哲学家们那里得到了发展。①在当时,美学的出现,从理论上讲,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使这个学科获得了体系上的完善;从实践上讲,强化了艺术与工艺的区分。

      在欧洲,美学史的研究要晚于美学的研究。将美学史写成什么样子,对美学的历史追溯到什么历史时期,与写史的人对美学这个学科的理解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在理论形态和学科体系上得到完善,并在大学之中形成相应的课程设置以后,对该学科历史的研究才有可能发展起来。我们所熟悉的美学史著作,例如鲍桑葵的《美学史》、比厄斯利的《美学:从古希腊到当代》等,都从古希腊写起。他们不写更为古老的两河流域和古埃及的审美和艺术,认为在那里,虽然有自然和艺术的美,但没有“美学思想”。对此,他们曾做过解释,美学思想起源于对美和艺术现象的“反思”,而这种“反思”活动,依赖于哲学的兴起。②

      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学思想”是从一个人开始的,这个人就是毕达哥拉斯,他反思了美学的规律,将之归结为数。从毕达哥拉斯开始,经过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所代表的古代希腊,经过普罗提诺、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人为代表的古罗马和中世纪,再经过意大利文艺复兴和以笛卡儿为代表的理性主义,以培根、洛克为代表的英国经验主义,直到18世纪时,才开始了作为现代学科的“美学”的酝酿过程。朱光潜曾区分两个概念,即“美学”和“美学思想”,指出在鲍姆加登之前,有着一个漫长的美学思想史,只有到了鲍姆加登,这个学科才被命名,并由此而诞生。③由此再往后,在这个学科诞生和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后,才有了学科史回溯和寻找的冲动和需要,从而出现了为这个学科写史,并将它的根源向前追溯的活动。

      与此相对应,在世界上许多民族和文化之中,实际上都有着“美学思想”。在“美学”这一学科传入前,这种“思想”,或者说观念、趣味、风尚、精神,曾长期存在着,是这些民族精神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那时并没有一种作为学科的“美学”存在,也没有人专门从事这一学科的研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