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战区学生失学救济研究

作 者:
黄伟 

作者简介:
黄伟,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051 黄伟,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教育史。

原文出处:
历史教学

内容提要:

抗战爆发后,大批战区学生失学,国民政府为帮助战区学生继续学习,专门设立了各种救济机构。随着战区流亡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国民政府又内迁各校并设置各种临时学校。与此同时,为保证流亡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国民政府还实行贷金政策。抗战时期正值国家多难时期,国民政府仍然能够最大限度地救济战区学生,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保留了火种。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17 年 04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16)24-0054-10

       “泣别了白山黑水,走遍了黄河长江,流浪逃亡!逃亡流浪!流浪到哪年,逃亡到何方?我们的祖国已整个在动荡,我们已无处流浪,已无处逃亡”,①这是对九一八事变后,大批东北沦陷区学生失学的真实写照。但是,这一现象开始并没有引起国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学生往往采取一种自救的方式奔赴关内,至1934年初东北流亡入关的学生达到4万人左右。流亡本是“中华民族遭受异族侵略国破家亡之时的被迫行动。经济的困窘,生活的艰辛,环境的残酷,民族、国家前途的渺茫,对生命和幸福的渴望,本已使年轻的生命遭受难以承受的压力,民族内部的争斗更使他们无力决定自己当时和今后的命运”。②日本全面侵华后,战区内学校和已临近战区的学校不少被炸毁,有的则自动停办或迁移。于是一大批的青年失学,这就变成了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有识之士也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峻性,开始着手制定一系列措施:

       对于这些战区逃出的学生,我们可以慎重的向全国人士正告一句,绝对不能像普通难民一样的看待他们。社会和政府应缜密的给予保护,学校应尽量的容纳他们借读,这是储备国家生力的一部重要的工作。③

       一、国民政府战区救助机构的设置

       1938年,当日本侵略的魔爪已经深入中国内地的时候,国民政府也在抓紧抢救战区学生,并相继成立了各种救济机构,逃难学生进入国统区后,能够在大路旁边看到竖立的各种热情洋溢的招牌。例如,在安徽界首的路上有:

       从敌占区来归的热血青年,要学习投笔从戎的班超,请到战时干部训练团来,本团界首招待站热烈欢迎你们!

       脱离沦陷区奴化教育的爱国青年,到祖国的高等学府去学习吧。请到教育部招训处招待站报道。

       战地失学青年就学辅导处为战地来归青年的再就学服务,请到本处招待站来,免费供应食宿。④

       总的来说,各种救助机构的设立,为战区学生继续学业或者就业提供了方便。

       国民政府内迁重庆后,1938年1月19日,教育部为统筹专科以上学生升学就业,特意举办战区专科以上学生登记,规定登记地点在重庆本部,以及湖南、湖北和陕西等省教育厅,登记日期为1938年2月1日至2月15日。经审查合格后:

       依其志愿与学历,遣送相当学校借读,或训练服务,依本部颁布之临时借读办法,或高中以上学生志愿参加战时服务办法大纲办理。⑤

       1938年7月20日,教育部为指导战区来渝学生升学及就业起见,特设战区来渝学生指导处,规定登记地点设在重庆九道门兴化小学内:

       第一学期登记截止日期为八月十二日,凡经登记合格之学生,均得随时受该处之辅导及补习。以后陆续来渝学生,亦得随时向该处申请登记。⑥

       不久,教育部制定《教育部战区学生指导处学生登记简则》,要求申请登记的中等学校学生必须具备“战区内来之沿途交通足资证明之文件”,“部派战区教育救济人员之介绍文件”。同时还需具备以下其中的一项证件:“学籍证明文件,肄业或毕业证书,转学证书成绩单或同学录等”,“战区各省市党部之保送文件”,“战区内各省三民主义青年团之保送文件”,“赈济委员会所属战区各救济机关之证明文件”,“荐任官二人以上之证明文件”。但是如遇下列情况之一则不予登记:“已在后方学校取得学籍”,“原肄业学校已迁移至后方者”,“学籍证件伪造者”,“患重大疾病致影响他人学业者”。教育部还一再要求登记处严格考核“必要时举行书面测验,入学前则需一律经过考试”。⑦

       而对于战区专科以上学校失学学生,教育部也继续举行登记,经审查合格后分发相当学校借读。1939年教育部规定登记地点为重庆本部、四川、贵州、云南、福建、陕西等省教育厅。登记日期则规定重庆教育部定8月15日起至24日止,各省由省教育厅定期举办。登记时须缴原肄业学校证明文件及二寸半身相片三张。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得申请登记:

       甲、原肄业学校非在战区者;乙、原校已迁至后方开学者;丙、已经登记并分发借读者(无论到校与否审查时概不予分配);丁、分发后不能如期到校者。⑧

       总之,教育部为救济战区学生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到1944年6月,仅教育部就救济中等专科以上学生159466人,其中分发借读或肄业者136124人,分发训练机关受训5209人,其他18163人。

       为适应抗战形势的发展和战区失学青年人数的增多,1938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又设置“战地失学失业青年招致训练委员会”(以下简称“招训会”),专门办理战地青年招训事宜,由军事委员会办公厅主任熊斌兼主任,而教育部、内政部、军政部和战地党政委员会、中央训练委员会等机关分别派员兼任委员。后来因为“招训会”工作的性质属于青年问题,改由国民党三民主义青年团负责。

       到1941年5月又以招训的青年多数是沦陷区学生,“招训会”正式改由国民政府教育部管辖,由陈立夫兼主任委员,其余各委员由原有有关机关人员分别兼任;一切经常事务由陈立夫交由“战指会”主任委员负责处理,会内分设“招致”和“管训”两组,其余由“招训会”职员兼任。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