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十字运动的地方实践

作 者:

作者简介:
池子华,苏州大学 社会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 池子华(1961- ),男,安徽涡阳人,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社会史及红十字运动研究。

原文出处: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中国红十字会常熟分会民国廿一年纪念册》为研究中国红十字会历史提供了丰富可靠的资料,其史料价值值得珍视。对中国红十字运动的地方实践进行考察,认为战事救护、难民救助、疫病防治,是近代红十字运动的三大核心功能。常熟分会的抗战救护,成绩显著,得到总会的高度评价。淞沪抗战期间,常熟分会有35名工作人员荣获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嘉奖。而常熟分会的人道之举,亦足以彪炳史册,“淞沪之役,中国红十字会常熟分会救死扶伤,劳苦功高”。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17 年 04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03(2016)06-0189-07

       一、引言

       红十字运动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依托“地方”进行的,因此,从广义上说,无论是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还是其分会,都着眼于地方,都是“地方实践”。从狭义上说,总会固然协调全国红十字组织开展与其宗旨相符的人道活动,但地方分会具有相对独立性、自主性,立足地方,服务一方。这种“因地制宜”,也使红十字运动具有了地方性,笔者所称“地方实践”,正在于此。

       中国红十字运动早于中国红十字会组织的建立。红十字是“舶来品”,在中国“落地”,毕竟有一个过程。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启蒙”宣传和移花接木的实践,直到20世纪初中国红十字会诞生后,才真正落地生根[1],红十字运动的地方实践,也才得以有序推进。

       1904年3月10日,为救助日俄战争被难同胞,上海绅商沈敦和、施则敬等,在时任驻沪商约大臣吕海寰、盛宣怀和会办电政大臣吴重熹的支持下[2],联络英、法、德、美驻沪代表,共同发起成立上海万国红十字会。上海万国红会因“在中国地方创始承办,中国遂永有红十字会主权”。中国红十字会由此诞生。[3]遵照国际惯例,中国红十字会根据战地救护之需要,组建分会。《上海万国红十字会暂行简明章程》规定,应在“附近战地之紧要地方,由总董会议遴延中西绅董,缮给凭信,前往添设分会”,“各分会或西董主持,华董襄理,或华董主持,西董襄理,皆与上海总董联络一气”[4]27-30。牛庄、新民屯、沟帮子、辽阳、开原、奉天、铁岭、安暑河、海城、山海关、塘沽等分会相继成立。[5]但组设分会只是应对战事救护的权宜之计,并未形成制度安排。因此,1907年日俄战争救护使命完成后,中国红十字会由5国合办走上“自立”发展的道路,而原设分会则自行解体。直到辛亥革命救护中,分会组织“春风吹又生”,纷纷涌现,期间新设分会50余处[6],并在辛亥战事救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引人瞩目。[7][8]民国建立后,中国红十字会于1912年9月、10月先后在上海召开会员大会、统一大会,审议通过《中国红十字会章程》《中国红十字会分会章程》①,统一了分会名称,明确了分会的义务以及分会与总会的关系。通过建章立制,中国红十字会向规范化管理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9]分会,作为中国红十字会有机组成部分,由此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1924年全国分会共有286处,1936年达464处。[4]155,160红十字运动在全国各地日益发展,形成波澜壮阔的局面,这其中包括了常熟分会。笔者以《中国红十字会常熟分会民国廿一年纪念册》为案例,对中国红十字运动的地方实践进行考察,冀收“见微知著”之效,或略见一斑。

       二、《纪念册》:一部有价值的珍贵史料

       《中国红十字会常熟分会民国廿一年纪念册》(以下简称《纪念册》),系1933年中国红十字会常熟分会编印。

       常熟分会所以要编印《纪念册》,是因为常熟分会在这一年投身于抗战救护的伟大事业,有足资彪炳红会史册的骄人业绩,值得垂后世而昭永远。如常熟分会张鸿会长②在“序”中所说:“去年(1932年)暴日构兵,大祸将至,邑中人士逃避一空,理事会诸君及热心救济同志,奔走急难,俾红十字之旗帜不至闻军笳而消散。大兵之后继以大疫,又假孝友校舍设立医院,救济兵民,不辞劳瘁,可为尽力于社会者矣。爰集成绩编葺纪念册,命余序之,自愧衰老不克随诸君子少尽心力,援笔之际,惟望同志继起,绵延光大,非特地方之福,抑亦斯会之幸也。”[10]显然,编印《纪念册》,不是为了自我陶醉,而是“继起”传承“尽力于社会”的红十字精神,并使之“绵延光大”。这是“纪念”的真正意蕴。

       《纪念册》共20目,分别为:《序》《题字》《职员照相》《摄影》《创始红十字会南丁女士传》《红十字会十大利益说》《红十字会白话浅说》《中国红十字会分会通则》《取缔违用红十字会旗帜袖章条例》《会员录》《职员录》《工作日记片断》《灾区观察记》《收支报告》《治疗所门诊人数表》《难民收容所一览表》《施送时疫药水一览表》《时疫医院比较表》《掩埋队收殓兵民姓名表》《注射防疫针人数表》,正文凡73页,插页28页。从目录看,内容涉及国际红十字运动的源流、相关规章制度、常熟分会组织架构以及工作业绩等。其中重点是抗战救护的工作业绩,这是《纪念册》中最值得“纪念”的内容。

       《纪念册》为研究中国红十字会历史提供了丰富可靠的资料,是一部有价值的珍贵史料。其珍贵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翔实的史料,为我们再现了中国红十字会常熟分会在淞沪抗战期间的救护活动以及其他人道救助活动,丰富了中国红十字运动史研究的内容,也展示了红十字运动地方实践的主要方面。抗战救护,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抗战的一部分。中国红十字会是抗战救护的主导力量,而地方分会作为中国红十字会有机组成部分,其作用同样不可小视。惟战争等因素,地方分会自身流传下来的文字资料极少。因此,《纪念册》的史料价值,值得珍视。

       其二,可贵的墨宝,让人震撼而留下抹不去的深刻印象。《纪念册》书名,由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题写,国民政府要员及十九路军将领题字。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的题字为“同心急难”;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的题字为“惠彼伤残”;行政院院长汪精卫的题字为“慈故能勇,俭故能广”;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的题字是“贤能多劳”;第五军军长张治中的题词是“救国之道各尽所能勇猛行动博爱精神”;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的题字是“惠及军民”;第五军参谋长祝绍周的题字为“仁慈”;第五军参谋处长张觉吾的题字为“民族之光”;第五军参谋科长陈公哲的题字为“博爱”;第五军参谋科长卢少谷的题字为“一视同仁”;第五军文书科长林森木的题字为“生死人而肉白骨”;第四十七师师长上官纪青、副师长裴同野的题字为“慈航普济,博爱为仁”;第八十八师师长俞济时的题字为“惠被军民”;第八十七师参谋科长黄勉民的题字为“博爱济众”;第八十八师参谋长宣铁吾的题字为“救国之道不一,要在人尽所能,各为国家民族而努力”;第八十八师参谋处长马君彦的题字为“共抒国难”;江苏省政府主席顾祝同的题字为“恤难宣勤”;第十九路军一五二旅旅长翁照垣的题字为“为国医伤”;等等。如此众多的军政要员为地方红会题字勉励,在中国红十字运动史上是极其罕见的。史料价值之高,不言而喻。这些珍贵的墨宝手迹蕴含的意义,固然是对常熟分会卓越贡献的褒奖,但对中国红十字运动的地方实践,无疑是强有力的推动,亦足以说明官方对红十字事业的重视和肯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