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府井与天桥:民国北京的双面叙事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建伟,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副研究员(北京 100101)。

原文出处:
学术月刊

内容提要:

作为民国北京两处重要的城市空间与商品交易场所,王府井大街与天桥地区代表不同的商业形态,同时也是城市风貌与社会生活的典型展示。不同的空间内部,分布着类型不同、等级不同的商品经营者以及面目不同、阶层不同的各种消费人群。如果说,王府井大街已经成为现代资本主义商业体系在北京的集中展示地,而距此不远的天桥则仍容纳着众多传统社会的流动性摊商、回收旧货的二手市场、经营劣质食品的饭铺、茶楼,以及形形色色的卖艺者与手艺人。王府井与天桥既代表着民国北京,又都不是民国北京的全部,如果只关注一点而忽视其余,犹如盲人摸象,只有将双方平等置放在同一个观察平台,兼顾两者的显著区别,才能对民国北京的时代面相有一个更加全面而深刻的体认。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17 年 04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041(2016)12-0161-11

       多元性与异质性是现代城市最本质的特征之一,亦是城市研究的基础性问题。城市发展程度越高,内部的差异越大,这种区别通过行政管理、市政设施、建筑景观以及商业网点分布等多种因素表现出来。民国北京正经历从传统国都到近代城市的转型过程,城市形态与功能发生历史性变革,其空间结构、社会结构等亦发生深刻变化。在城市内部,不同群体、不同阶层因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差异,呈现不同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状态,由此生成迥异的城市记忆与城市意象。①

       一、作为都市新景观的王府井

       清代前中期的北京内城是一个政治之城、军事之城,政治属性压倒一切。由于受到政治制度、城市布局以及交通条件的限制,呈现出绝对封闭性的特点。内城中形成了诸多禁令,如不准经营商业、不准有娱乐场所等,绝大多数普通居民只能居住在外城,商业区也多集中于南城,尤其是前三门(即崇文门、正阳门和宣武门)地区,由于地处北京内外城的连接带,地理位置适中,沟通内外城居民的往来,周边地区聚集大量工匠作坊、茶楼和戏园等,形成专门街市,商贸十分繁盛。

       民国时期是近几百年间北京城市政治性色彩相对淡化的阶段,是政治性因素不断从中心向边缘退却的历史过程。从空间维度考察,以往以帝王宫殿为中心的空间结构逐步转向以商业为中心,城市布局的主导因素从权力转向经济。曾经作为帝都象征的帝王宫殿、皇家园林、坛庙,或丧失原有功能而退居幕后,或转换相关用途,成为凭吊或游赏之处。而一些新兴商业场所借助于资本的力量,开始跃居城市的中心位置。

       王府井大街作为近代北京一处新式商业空间的兴起,既是一个官方主导、规划的过程,也是一个符合市场规律的自发过程。该街本为旗人驻扎之地,原名王福晋大街,位于紫禁城东华门外南北走向,南达东长安街,北达东四西大街。清代中期之后,随着旗、民分城而居制度的日渐松弛,京师内城不得经商、娱乐的禁令逐渐名存实亡,东四、西单、地安门、鼓楼、北新桥等地出现了一批地点相对固定、时间上具有连续性的商品集市。由于地处出入皇城的重要通道,内务府采购物资也多经过于此,至清后期,王府井地区商业属性开始凸显,不仅有流动性摊商,也有一些固定商铺、饭庄出现,一些昔日王府临街房屋开始经营商业。

       东安市场的建成是王府井大街兴起的标志性事件。庚子事件之后,清政府开始在京师地区推进近代市政,王府井所处的东安门外区域成为北京最早进行道路建设的地方之一,“迨光绪末季,值肃王善耆司警政,始以其地改建市场。最初因陋就简,仅具雏形而己”。②由于庚子之前,这一带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街市,因此,在整修道路过程中官方拆除了商贩沿街搭建的一些棚障,选中位于王府井大街北端的原八旗神机营操场,划出部分区域,将东安门外两旁的铺户迁至此地继续营业,逐渐形成了一处每日营业的固定商业场所,得名东安市场。

       东安市场是北京城最早的由官方所设的综合性定期集市,采取官商合办的经营模式。《东安市场现办章程》规定,商人任庆泰“禀请工巡总局准其租领立案,发给凭单,官不出款,该商自筹资本建房招商”,“自行筹款先行开沟筑路,次第建造房屋,既建之后,永为己业,不准拆去”,待房屋建成之后,“招至各商在彼营业,即遵警察章程办理。其该商应受保护之利益,工巡局均可承认”。③东安市场经营范围覆盖到日用百货、饮食、娱乐等与民众日常生活相关的各个方面。在这个固定的商业空间中,商户的经营者不再像以往在街道上随意经营,开始遵循既定的社会秩序,服从市场的统一规划和管理。1906年,东安市场北部建立了吉祥茶园,园内每晚有京戏演出,这是北京内城的第一家。从此,内城的人们不用再绕道至前门就可以在此购物、娱乐。随后,东安电影院、会贤球社等娱乐设施在此纷纷开办,进一步增加了王府井地区的客流。宣统年间竹枝词形容:“新开各处市场宽,买物随心不费难。若论繁华首一指,请君城内赴东安。”④民初《京师街巷记》记载:“其地址广袤宽敞,初为空场,蓬蒿没人,倾圮渣土,凸凹不平,自前清光绪三十年,改建市场,始惟有百般杂技戏场各浮摊商业等,旋经建筑铺面房屋,其内之街市为十字形,两旁商肆相对峙,曾经壬子兵燹所及,市肆墟毁,不数月,从事建筑,规模较前尤宏阔矣,商肆栉比,货无不备”。⑤东安市场的出现具有开创意义,预示着北京城市化进程中消费革命的兴起。

       东安市场建成之后几次失火,屡次重建,每次规模都有所扩大,商业益见发达。至1920年代初期,茶楼、酒馆、饭店、戏园、电影、球房以及各种技场、商店无不具备,“比年蒸蒸日上,几为全城之精华所萃矣”:

       东安市场为京师市场之冠,开辟最先,在王府井大街路东,地址宽广,街衢纵横,商肆栉比,百货杂陈。……该场屡经失火,建筑数四,近皆添筑楼房,大加扩充,其中街市共计有四。南北一,东西三。商廛对列,街中羼以货摊,食品用器,莫不具备。四街市外,又有广春园商场、中华商场、同义商场、丹桂商场,及东安楼、畅观楼、青莲阁等,其中亦系各种商店、茶楼、饭馆,又各成一小市场矣。场中东部为杂技场,弹唱歌舞,医卜星象,皆在其中。南部为花园,罗列奇花异葩,供人购取。园之南舍,为球房、棋社,幽雅宜人,洵热闹场中之清静处所也。⑥

       至1930年代初期,东安市场摊商总计已达350余家,其中以书籍、玩具、杂货、糕点、糖果为最多,以社会中上层为主要服务对象,“就是那些水果摊、香烟铺,都带有华丽气派”⑦。铺商共计240余家,其中以布店、鞋铺、西装服、洋广杂货商店为最多,“各该铺商之内外一切布置,均极美丽,游人顾客亦均中上级人士,故每日营业尚属发达。”⑧由北平市社会局组织编写的《北平市工商业概况》称东安市场在全市所有官办及商办商城中“规模最大,商业亦最为发达”⑨。一直致力于收集旧京故闻的瞿宣颖在上海的《申报月刊》上介绍这一时期东安市场的日常状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