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语言里,词起着重要的语法作用,彝语也不例外。这表现在词由较小的成分按照一定的模式构成,它们又通过相当不同的另一些模式组合起来构成句子。因此,通常把一种语言的语法系统看作由词法和句法两个次系统构成。“词法”(morphology)也译成“形态学”。这两个术语在国内的语言学界是通用的。彝语形容词有丰富的形态变化,不同的形态具有不同的语法范畴和功能。彝语动词、形容词重叠涉及句法问题,二者重叠是词法和句法的纽带。具体地讲,动词重叠主要涉及句法问题,除存在个别的构形现象外,不在词法研究范畴里,如动词重叠都表疑问;从词法的类型来看,重叠形容词重在构形,重叠形容词分两种情况,一是表疑问,二是表修饰程度。 纳苏彝语是彝语东部方言滇东北次方言以
(纳苏颇)自称的彝族支系所使用的语言。滇东北次方言包括禄武、武定、巧家、寻甸、昆安五个土语。操纳苏彝语的彝族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禄劝、武定、寻甸、会泽、东川、嵩明、昭通、永善、巧家、鲁甸、彝良、弥勒、富民以及贵州省毕节市各县,土语内部的纳苏彝语基本可以相互交际。使用纳苏彝语的彝族人口约在30万左右。本文描写的禄劝纳苏彝语属于彝语东部方言滇东北次方言禄武土语。禄劝纳苏彝语与其他彝语方言土语一样,属于比较典型的韵母单音化的语言,有46个声母,12个单韵母,3个声调。其语序为主+宾+谓(SOV)。[1]笔者的母语是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云龙乡普张康村的纳苏彝语。本文拟对纳苏彝语形容词的合成及孳生进行捕写和分析。禄劝纳苏彝语形容词的复合构式有重叠、词缀和四音格三种方式。 一、重叠式 重叠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语言手段,在世界各地许多语言,特别是口语里都能看到。在亚太地区的一些语系中,如汉藏语系、南岛语系、南亚语系等,重叠不仅应用广泛,形式丰富,而且表义和语法功能也十分发达。可以说,重叠是把一些尚未发现亲属语言关系的不同语系连结为一个地域上相连的语言联盟的重要纽带。随着汉藏语系语族语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语言重叠构式的分析与研究成为人们研究词法和词形变化(词的构形)的重要内容之一。 重叠与重叠式的语言概念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被重叠的基础形式叫基式,重叠出的新形式叫重叠式。刘丹青认为:“重叠是一种抽象的语言手段,其作用是使某个语言形式重复出现。重叠式是一种具体的语言单位,是重叠手段作用于某个语言形式的产物。比如重叠作用于汉语语量词“个”,就得到“个个”这个重叠式。[2]在这里,汉语“个”是重叠的基式,“个个”是在基式重叠出的新的形式,即重叠式。“构词法和构形法同是词法(形态学)的研究内容,构词法研究词素构成词的方法,而构形法则研究词形的变化。”[3]也就是说,重叠是一种构词构形现象,不形成任何的句法关系。 重叠和重叠式作为藏缅语族语言的重要构词手段和语法功能,在彝语支语言中,其形态变化形式比较复杂,其功能强大而特殊,具有很高的语言修辞学价值。在纳苏彝语中,重叠式是形容词复合构式的主要方式。它们大多由单音节或双音节为基式的形容词,通过单音或双音的重叠来表示不同的意义。它们可以区分为单音节基式单一重叠、单音节基式反复重叠、双音节基式部分单一重、双音节基式反复重叠、附加叠音词尾五种重叠构成方式。 1.单音节基式单一重叠。单音节单一重叠式是由单音节形容词单一重叠构成。重叠后表达程度加深的意义。除原单音节形容词是高平调外,其他重叠后的第一个音节的声调因连续均变为高平(55)调。例如:
2.单音节基式反复重叠。单音节反复重叠指由单音节形容词反复重叠所构成的四音节重叠式。这种形式的前三个重叠音节均变为高平调55,第四个音节的调值一般都与第一个音节相同,只有当第一个单音节基式为高平调55时,第四个音节才变为中平33调并发重紧音。这种重叠形式表示一种最深程度的意义。例如:
3.双音节基式部分单一重叠。双音节部分单重式指双音节形容词的第二个音节重叠一次构成的。这类重叠式的叠音词尾往往附带助词“
”,表示程度加深,表达“较……的”之意。例如:
在纳苏彝语形容词重叠构成表达形式中,在原双音节部分单重构成式的基础上再重叠一次则构成更深层的加深义。加深义中的第四音节要发紧音并重读,同时不带助词“
”。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进一步加深,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