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是当前国内外的教育热点话题。本文力图从理论上阐明核心素养的内涵、外延与本质要求,分析核心素养的深层社会背景,阐明核心素养的中国立场,重点阐述核心素养与中国的教育现代化、国家现代化以及国民素质提升的关系,力求揭示核心素养对中国社会变迁的深刻意义和深层价值。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界定 “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ies,或者Core Competencies)这个词舶来于西方。"Key"在英语中有“关键的”、“必不可少的”等含义。"Competencies"可以直译为“胜任力”或者“能力”,但从它所包含的内容看,译成汉语的“素养”更为恰当。在英文文献中,"Competency","Competence","Literacy"几个词常常互换使用或者并列使用,表达的都是相同的含义,都可以译成“素养”,[1]没有必要刻意做出区分,[2]在翻译问题上也不必聚讼不休。 核心素养是21世纪人人都需要具备的关键少数高级行为能力。深入认识核心素养的含义,需要关注以下要点。 (一)素养是行为能力,是行为指向或实践导向的,是知识、技能、态度的统整与融合 素养是知识(Knowledge)、技能(Skills)、态度(Attitudes)的超越和统整,是一整套可以被观察、教授、习得和测量的行为。[3]或者说,素养是完成某一情境工作任务所必需的一系列行为模式,这些行为与绩效表现密切相关。[4] 素养之所以是对知识、能力、态度的统整与融合,是因为素养是人在真实情境中做出某种行为的能力或素质,而任何行为,都不是单一维度的知识、技能、态度所能支撑的,需要三者统合方能达成。素养=(知识+技能)态度,亦即C=(K+S)A。态度是用乘方来连接知识与技能的。若态度为正值,知识与技能皆会产生乘数效应或者放大效应;若态度为负值,知识与技能皆会产生缩小效应甚至出现负面效果。 在素养的“冰山模型”中,知识、技能裸露在水面以上的表层部分,是容易测量的,也是可以通过针对性教育或培训习得的;而态度(内驱力、社会动机、价值观等)则潜藏于水面以下,不易观察和测量。在素养的“洋葱模型”中,最外一层是技能,由外向内依次是知识、态度(动机、价值观等),越向内层,越难以评价与改变;越往外层,越相对容易观察与培养。“洋葱模型”与“冰山模型”的本质基本一致。 人存在的样态即行为,亦即实践。人在实践(做)中生存和发展。人类存在的实践本性意味着,人的本质是由其实践或行为的样态所界定和决定的。这要求教育的本质是提升人的行为能力或者实践素养。可以说,人最重要的素养就是实践素养。对于素养的这种界定,就要求在确定核心素养时,要用“行为能力”或者“能做……”来表述某种核心素养的名称。例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陈述九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时,都表述为“能够做……”(the ability to...)。此处的“能力”即行为能力,其含义比技能要宽泛,是技能、知识、态度的复合体。因此,在表述某种素养时,常用“××能力”来表述,如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 从行为的视角去表述素养、分解素养(把大的行为领域分解为若干小的行为),具有明显优点。 其一,可以使核心素养作为培养目标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可视性,让人能够看得见、抓得住,拉近了远大目标与实际工作的距离,既利于教师在课堂上开展教学,也利于对核心素养的培育结果进行评价。从培养目标实现的角度讲,核心素养应该是可教、可学、可评价的。从行为视角表述的培养目标,对可教、可学、可评价最为有利。而且,对行为的评价是综合性评价,已经包含(甚至可以替代)对于知识、技能、态度的单项评价。 从素养的“冰山模型”和“洋葱模型”可知,“核心素养相比分科知识具有更强的综合性、情境性、内隐性和适应性等特点,这是造成其评价困难的原因之一。目前欧盟国家中存在的一种思路是将核心素养转换为可观察的外显表现……对核心素养开展评价”[5]。 其二,素养强调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实践力行,有助于破解现实教育中存在的“知识中心”的弊端,有助于从学生整体发展视角看待教育问题,破解教学中只见学科知识不见整体人的问题。欧盟的一份报告明确提出,“从知识到素养”是教育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的方向,学科知识随着技术进步而数量激增,这些知识通过信息通讯技术可以迅速获取和快捷传送,在此背景下,“人们记忆这类知识的必要性急剧下降”,人们更需要具有“选择、处理和应用”这些知识的素养,“而这恰恰能解释为什么教育领域越来越重视素养的培育而非事实性知识的传授”。[6] 素养的这种特点,对核心素养的语言表述提出了更为规范、严格的要求。应该从行为的视角去清晰表述核心素养,似是而非的表述需要纠正。以此为标准去衡量目前的各种表述,则会发现一些表述是不规范的。例如,“具有……的知识”、“有创新的愿望”、“具备科学精神”、“积极探索”等,都不是从综合性的行为视角,而是从知识或者态度视角去表述的。这样的表述可能会产生负面作用。单一知识视角的表述,可能会使教育教学走向“知识中心”的老路;而单一态度视角的表述,容易让实际工作者难以把握,“倘漠视素养的表现(即行为表现——引者)之维,必然走向神秘主义的素养观,由此导致素养教育的空泛和虚幻”[7]。 素养是行为能力,对它的表述应该是行为指向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把行为式的素养从知识、技能、态度三个方面进行分解式说明。例如,欧盟的核心素养框架中,在对每一个核心素养进行行为导向的界定后,又从知识、技能、态度三个方面进行了分解式说明,让人们看到了素养模型结构中“冰山”或者“洋葱”的全貌。这种分解式说明对于促进核心素养的培育,特别是对于修订课标、修订教材是绝对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