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名称 应用地理信息技术对A市土地、草原开发利用管理情况进行审计并发现违规开发土地、草原及未经批准擅自变更土地整理项目规模等问题审计技术方法。 二、背景情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以促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2015年中办、国办印发了《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方案》。2016年,审计署在全国部署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任务。根据任务安排,我们对A市某领导任职期间在土地、草原自然资源资产等方面的管理、开发、利用情况实施了审计。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尚属首次,既无现成经验,又无标准可循,只能在探索中审计,在审计中摸索总结。按照刘家义审计长提出的“开门搞审计”理念,我们积极争取本级测绘部门支持,实施审计中首次引入地理信息技术和遥感图层数据,与行业部门数据比较分析,反映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总体情况和增减变化情况,从中查找可疑线索揭示问题,进一步提高审计结果的精准度和宏观性,促进被审计单位高度重视自然生态环境开发保护。 三、主要类型 此审计方法属于地理信息技术审计运用。 四、主要功能 按照审计署工作方案,结合新疆实际制定了审计试点工作方案和实施方案,确定了A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主要内容,并开展审计。一是摸清情况,运用测绘遥感、自动监测等技术方法,对主要自然资源资产实物量(数量和质量)及变化情况进行核实,核实土地(主要是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情况)、草原的数量和质量数据以及相关定量指标等。二是服务揭示问题,运用技术手段或数据分析方法,重点揭示A市在土地、草原开发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五、主要思路 围绕A市土地、草原自然资源资产开发利用和土地整理项目为重点内容,采取审计分析与测绘技术相结合,准确反映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性及项目建设合规性,收到较好效果。 六、操作步骤 (一)违规开发土地、草原问题技术方法 1.需收集的相关资料:A市2012年、2015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矢量数据(西安80系坐标,shp格式,主要包含耕地、基本农田,西安80系坐标)、2012年遥感影像数据、2015地理信息普查成果数据。 2.操作步骤: 步骤一:由测绘人员利用转换工具将采集到A市国土部门的耕地、基本农田80系坐标矢量数据转换成GIS地理信息系统识别的矢量数据,之后采入GIS系统。 步骤二:测绘人员将采入到GIS系统拐点坐标调出分别与2012年测绘影像数据底图、2015年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底图中进行叠加对比,将拐点坐标标注区域外已发生变化的区域圈定为疑点,形成图斑。如图: A市B镇,2015年(图2)与2012年(图1)相比增加耕地区块,面积约3.41平方千米。
步骤三:测绘人员协助审计人员利用测绘外业设备GPS和平板电脑卫星同步跟踪系统对土地、草原增减异常疑点到现场逐一核实,确认疑点图斑范围内的地块变化是否符合土地和草原相关规定,从而揭示出被审计地方存违法开发土地和开垦草原问题。审计人员进行取证并被审计单位签字确认。 (二)未经批准,摘自变更土地整理项目规模审计技术方法 1.需收集的相关资料:A市2012年至2015年A市土地整理项目矢量数据(西安80系坐标,shp格式)、2015地理信息普查成果数据。 2.主要步骤: 步骤一:由测绘人员利用转换工具将采集到A市国土部门2012年至2015年土地整理项目80系坐标矢量数据转换成GIS地理信息系统识别的矢量数据,之后采入GIS系统。 步骤二:测绘人员将采入到GIS系统土地整理项目按项目为单位的拐点坐标调出叠加到2015年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底图中,将土地整理项目矢量坐标点落在地理国情数据图层上的区域进行标注,再与地理国情数据图层显示该项目实际区域进行标注,两者进行比对,圈出项目规模变化较大的区域作为疑点。如图: A市某镇土地整理项目行业数据(实体面积区域)与地理国情普查影像数据(黑线标注区域)差异区域图斑 步骤三:测绘人员协助审计人员利用测绘外业设备GPS和平板电脑卫星同步跟踪系统对圈出项目规模变化较大疑点图斑进行现场核实,检查是否存在规模变化真实性。之后,审计人员针对变化情况查阅项目整理历史资料进一步查证,发现存在未经批准擅自调整项目规模的问题。审计人员进行取证并被审计单位签字确认。
七、应用效果 通过借助测绘技术和地理信息数据可以直观快速的锁定问题疑点,不仅减少传统审计繁重的调查取证工作,节省了不少工作时间和人员增加频次,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审计效率和质量。如针对违规开发土地开垦草原问题,若用传统审计方式,需要查阅国土部门、草原部门耕地台账、草原台账等几十种资料,花费很长时间进行梳理,同时还要派出多人次到纪检、乡镇等多个部门单位进行大量调查补证,结果只能反映一小部分问题,难以达不到测绘技术和地理信息数据审计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