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对自然资源及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以披露自然资源环境信息真实性为主的“绿色审计”——资源环境审计日渐发展并在审计领域凸显重要性。同样,随着信息系统的迅猛发展,信息系统审计也日益发展。环境信息系统作为信息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环境领域的行业特点,对环境信息系统的审计成为信息系统审计和环境审计不可或缺的内容。开展环境信息系统绩效审计,构建环境信息系统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提高环境信息系统运行的效率与效果、促进环境保护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环境信息系统绩效审计的目标 环境信息系统审计的主要对象一般是环境管理部门,包括环保行政部门和履行环境管理职责的事业单位或公益单位。因此,环境信息系统审计的目标,既要符合一般信息系统审计的目标,又要符合行政事业单位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的目标。一般目标包括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有效性、效率性;建设目标包括系统的真实必要性、合法合规性,经济效益性。 环境信息系统绩效审计的内容 (一)环境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审计 环境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等是通过建立一系列相关的控制措施来加以保证的。环境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审计通过对系统内部管理制度、安全控制措施进行检查、测试和评价,验证内部控制是否健全有效,从而验证环境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环境信息系统构成要素审计 从环境信息系统构成要素来看,环境信息系统是由软硬件平台、数据系统、应用系统、人员和运行规程组成的。环境信息系统数据库通过遥感影像技术、GPS定位技术、实时监测技术将土地利用、植被覆盖、环境污染、生态保护等环境信息数据收集起来,利用数学模型进行数据加工,并转化为环境信息系统的内部数据格式,为环境管理提供第一手资料。环境信息应用系统包括环境管理、监测、生态环境评价、生态规划、环境模拟与预测、环境事故应急等系统。 环境信息系统构成要素审计以对环境信息系统软件、相关数据库的审计为主。 一是环境信息系统软硬件配置审计。评估或审查环境信息系统购买或开发、安装使用的软硬件平台,是否符合组织管理的需求,是否符合所有法律、政策和职业标准,是否在经济、合理的区间范围内采购或开发。 二是环境信息系统软件功能及技术架构审计。通过审查项目立项审批、招投标文件及合同、业务需求文档和详细设计文档等资料,检查系统软件各个模块对应的功能,评价系统软件功能的完整性和优越性,并对各系统开发工具、数据库、数据交换方式等主要技术进行分析,评价系统软件开发技术的先进性。 三是信息系统数据利用情况审计。采用对比分析法、SQL语句分析等方法,审查环境信息系统数据的利用情况,评价系统的利用绩效。如环境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从环境统计、排污费征收、排污许可证发放、现场环境执法等方面入手,通过对比分析,审查数据利用情况。 (三)环境信息系统生命周期审计 一是立项决策情况。通过审查单位环境信息化发展规划等文件、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内部审查与审批资料)、初步设计方案(包括建设项目中执行国家关于功能性布局、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保障公共利益、防止垄断等相关法律规定的设计)等资料,检查项目申请是否符合国家和行业有关规定和规划要求。 二是招投标情况。取得环境信息系统项目招投标情况或采购合同情况等相关资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的规定,审查环保部门环境信息系统的建设是否按照“公开招标、公平竞争、公正评标”的原则进行招投标。 三是概算投资情况。取得环境信息系统投资概算资料如概算投资明细表,以国家污染源监控中心建设规范为参照,审查环境监控系统概算投资编制的准确性、规范性和投资控制情况。 四是建设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包括审计资金计划到位拨付情况、实际到位情况、资金拨付使用情况和项目建设管理情况等。 五是项目运维情况。环境信息系统项目建成或投入使用后,审计要关注运维制度建立和系统的运行效果两方面情况。 环境信息系统绩效审计评价的原则 绩效评价是绩效审计的核心,也是难点,环境信息系统绩效审计也不例外。绩效评价的核心在于科学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实践中应把握以下原则: 一是科学性与先进性原则。要从环境管理部门的机构职能、管理目标和管理体制等多方面出发,构建符合环保管理部门特点并符合科学、先进管理评价理念的环境信息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二是可测性原则。指标含义明确,数据资料收集方便,计算简单,指标所反映的数据和信息要容易度量和界定。 三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原则。环境管理的行业特殊性,决定了必须采取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才能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为了进行综合评价,必须将部分反映环境信息系统基本特点的定性指标规范化。 四是系统性原则。环境信息系统作为信息系统的一部分,是一个较为完整的人机系统,需要各个组成部分协调工作才能发挥作用,因此,评价指标的设定不仅要考虑系统本身的性能,还要考虑带来的实际效率,要综合全面地反映该系统的综合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