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3日,刘家义审计长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了2015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当面听取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报告。从报告情况来看,整改工作在部署、推进、落实等方面取得了实效,有力地促进了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推动了依法行政和反腐倡廉建设,推进了深化改革和规范管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整改率为84.5%”,而且一些年年审、年年犯的顽疾依旧存在。因此,审计整改的长效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尤其是发挥各方面的合力,实现已有问题得整改、制度管理得完善、示范警示得发挥、推动良治得提升,还需要各方面狠下工夫。 以审计公告增进整改透明度。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要以整改审计查出的问题倒逼改革,整改结果向社会公开,给公众“交明账”。审计首先通过提高透明度在推动国家治理中发挥作用,审计的真正力量在于尽可能多地将审计结果公布于众。因此,一是进一步加大审计结果公告力度,做到凡审必公开,公开必详细,除了涉密不能公开的项目或内容外,尽量做到审计报告全文公开;二是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平台,在审计结果公告后全方位解读、多渠道传播,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调动舆论监督力量;三是对被审计单位或个人整改问题列出台账,根据整改情况逐一销号,及时公开整改情况,对于整改不到位、屡审屡犯的,加大点名曝光力度,切实增强审计监督的威慑力;四是进一步拓宽公告范围,积极探索公开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为社会公众监督权力运行提供更加有效的信息,更好地发挥审计公告问责到人的作用。 以主体首责强化整改执行率。被审计对象是落实整改的直接责任主体。要强化整改执行率,必须切实把主体责任的任务压实,一级一级传导压力,从上到下强化责任,既破整改“中梗阻”,也通整改“最后一公里”。严格落实“被审计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作为整改第一责任人”的制度,使整改得到主要负责人的重视,防止整改工作流于形式;要求被审计对象及时制定整改方案和整改台账,按照审计机关规定的期限和要求执行审计决定,有关情况书面报告审计机关;根据《关于加强政务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借鉴《关于加快推进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机制建设的意见》,探索建立审计整改失信人监督、警示和惩戒机制;对于受到追责问责的,一律向社会公开,警示那些已经接受过审计或还未接受过审计的入或组织,打消“避避风头”“伺机而动”的机会主义心理和道德风险尝试。 以政府督察推动整改全面性。在现行审计体制下,仅仅靠审计机关跟踪督促推动相关问题的彻底、持久整改还存在体制不畅、制衡不够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各级政府落实审计整改总负责制。首先,政府要发挥自身督察部门的作用,将审计整改事项列为督查事项,借助近年来“三督三察”抓落实的成功经验,推动各责任主体切实落实整改责任;其次,政府对突出问题屡查屡犯、屡禁不止,大错不犯、小错不断,且督而无效的被审计对象,要深入剖析原因,实施重点监督,强化监督问责,从严从重处罚,加强与纪检机关、人事部门的协调配合,以党纪党规考核和干部职务调整来处理整改不力的责任主体;最后,政府要以点带面,举一反三,对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不能仅限于被审计对象,而是要强化问题导向,督促那些没有被审计的部门、单位也要对照整改,而且要进一步完善制度、强化管理,从根本上解决审计发现的共性问题。 以人大审议提升整改权威性。当面报告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并接受专题询问的做法,维护了人大监督、审计监督的权威性、严肃性,这项制度应该坚持下去,不断完善。要认真贯彻《关于改进审计查出突出问题整改情况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机制的意见》要求,切实发挥各级人大常委会的法定监督职能,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各级政府及其部门要自觉接受人大监督,积极配合人大常委会审议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报告,主动接受问题询问,切实明确整改责任,加大整改力度,把依法执纪问责与深化财税改革相结合,坚持问题导向和长效机制建设,以人大审议倒逼政府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审计机关要加强与人大的协作配合,将人大监督的权威性与审计监督的专业性相结合,推动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工作落实到位,建立健全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切实把财政资金管好、用好,向纳税人交出一份“明白账”。 以社会监督促进整改实效性。由于社会监督的公开性、广泛性、时效性、震慑性等特点,使其在各种监督方式中占有独特地位。社会监督需要足够的舆情信息,审计结果公告恰恰可以提供内容丰富、权威可靠的信息;审计监督需要放大其社会影响,舆论监督恰好可以为此提供条件。对此,一是审计机关应当及时将审计查出突出问题整改情况报告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被审计部门单位要将本部门单位整改结果向社会公告,以信息公开强化社会舆论关注度和威慑力。二是发挥社会监督引发舆论关注对行政体系内部的激励约束作用,通过整改信息的公开透明以及社会监督引发的舆论强度形成有效震慑,倒逼行政系统加强问责推进整改,以群众的感受评价整改的效果。三是人大、政府、审计机关等主体充分利用社会监督多角度反馈信息的优势,建立被审计对象整改数据库,对敷衍整改的加大督察频率、惩罚力度和曝光强度,对认真整改的减少跟踪督察次数,加强正面典型引导鼓劲,借助舆论力量形成奖罚分明的良好氛围。